《中醫詞典》解釋「肝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瘧

病證名,屬瘧疾之一,為五臟瘧中的肝經瘧疾。其病因多由肝氣鬱結、邪氣內伏,或外感瘧邪侵襲肝經所致。

臨床表現
患者面色蒼青(「色蒼蒼然」),此為肝病特有的氣色表現,因肝主藏血,其色青,肝氣鬱滯則血行不暢,故見面色青暗。此外,患者常伴隨「太息」(深長嘆息),此因肝氣不舒,鬱而欲伸,故以嘆息緩解胸悶。嚴重時,其狀若死,呈現精神萎靡、氣息微弱之態,乃肝氣極鬱、陽氣不達之象。

病機分析
肝瘧的核心病機在於「肝氣鬱滯,邪阻經絡」。肝主疏泄,瘧邪內犯肝經,導致氣機壅塞,血行受阻,故見面色青暗;肝鬱克脾,氣血生化不足,則神疲乏力;若鬱久化熱,或兼寒凝,可進一步出現寒熱往來等瘧疾典型症狀。

治法與方藥

  1. 針刺療法
    依《素問·刺瘧篇》所述,可刺足厥陰肝經穴位(如太衝、行間)放血,以疏泄肝經鬱滯,引邪外出。
  2. 內服方劑
    •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適用於肝瘧兼陽氣衰微、四肢厥逆者,以溫陽散寒、通達肝氣。
    • 柴胡疏肝散加減:若以肝氣鬱結為主,可配伍疏肝解鬱之品,如柴胡、香附、川芎等。
    • 清肝截瘧法:若肝鬱化熱,可選用青蒿、黃芩、鱉甲等清肝透邪。

相關理論延伸
肝瘧與其他五臟瘧(如心瘧、肺瘧等)的鑑別,關鍵在於肝經特有的症狀表現,如面色青、太息、脅肋脹滿等。此外,肝瘧與「肝著」(肝經氣血鬱滯)有部分相似,但後者無瘧邪外感之因,需辨證區分。

此病證反映了中醫「臟腑經絡辨證」的特色,強調從肝論治瘧疾的獨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