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滿
肝滿為中醫病證名,首見於《素問·大奇論》:「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此處「滿」意指邪氣壅滯、氣血充盈過盛之病理狀態,與「肝壅」概念相通,屬臟腑實證範疇。
病因病機
- 情志失調: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長期情志抑鬱或忿怒,導致肝氣鬱結,久則化火,氣滯血瘀,形成肝經壅滿。
- 外邪內犯:濕熱、痰濁等邪氣侵襲肝經,阻滯氣機,使肝失疏泄,氣血運行不暢,積聚成實。
- 飲食勞倦:過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蘊結於肝;或勞倦過度,耗傷正氣,肝脾失調,水濕停聚,加重肝經壅滯。
臨床表現
肝滿以「實證」為特徵,常見以下症狀:
- 局部腫脹:如脅下脹滿、按之堅硬,甚則可見腹部膨隆(與《內經》「即為腫」相應)。
- 氣機不暢:胸脅脹痛、噯氣頻作,或咽部異物感(梅核氣)。
- 熱象顯著:若肝鬱化火,可伴口苦、目赤、煩躁易怒;若濕熱蘊結,則見身熱不揚、小便黃赤。
- 脈象特徵:弦脈為主,若兼痰瘀則見滑弦或沉弦。
與相關證候鑑別
- 肝壅:與肝滿病機相似,但更強調「壅塞不通」之勢,多由氣滯、痰凝、血瘀交互為患,症狀偏重於疼痛與腫塊。
- 肝鬱:屬氣機鬱滯之輕證,以情志抑鬱、胸悶嘆息為主,未至「滿實」程度;若肝鬱日久,可發展為肝滿。
中醫治法
以「疏肝瀉實」為總則,依病機配伍不同治法:
- 疏肝理氣:適用於氣滯為主,方如柴胡疏肝散。
- 清肝瀉火:針對肝鬱化熱,方用龍膽瀉肝湯。
- 化痰祛瘀:若痰瘀互結,可選血府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
- 利濕消腫:濕熱蘊結者,以茵陳蒿湯合五苓散化裁。
古籍論述補充
《類經》註解《素問》時指出:「滿者,邪氣之實也」,強調肝滿非虛證,而屬邪盛正未衰之候。《醫宗金鑑》進一步闡釋,肝滿若久不治,可演變為「癥瘕積聚」,提示其與現代醫學之肝臟腫大、肝硬化等病變或有相關性。
肝滿一證,體現中醫「臟腑氣血辨證」特色,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氣、血、痰、濕之偏盛,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