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脈

1. 解剖結構名
肝脈在中醫理論中,主要指足厥陰肝經,為十二經脈之一。《靈樞·經脈》記載:「厥陰者,肝脈也。」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外側(大敦穴),沿足背內側上行,經內踝前方,循小腿內側至膝膕內側,再沿大腿內側進入陰部,環繞外生殖器後上行至小腹,挾胃屬肝絡膽,繼而向上穿過膈肌,分佈於脅肋部,並沿喉嚨後方進入鼻咽部,連接目系(眼與腦相連的組織),最終出於額部與督脈會於巔頂。肝經主司肝臟的氣血運行,並與膽、胃、目、生殖系統等有密切聯繫。

2. 脈學名
肝脈亦指肝臟對應的脈象表現。中醫診脈中,肝脈的正常狀態稱為「肝平」,其特徵為弦而柔和,即脈象略帶弦意但不過於緊硬,反映肝氣調達、氣血充盈。若肝脈異常,則可能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 弦脈過盛:脈象緊硬如按琴弦,多見於肝氣鬱結、肝陽上亢或疼痛病症。
  • 肝脈虛弱:脈弦而無力,提示肝血不足或肝氣虛衰。
  • 肝脈沉細:可能為肝腎陰虛或寒凝肝脈之象。

3. 肝脈與中醫整體理論的關聯
肝脈的功能與中醫「肝主疏泄」「肝藏血」的生理特性密切相關:

  • 肝主疏泄:肝脈氣機暢通與否,直接影響情緒調節、消化功能(膽汁分泌)、月經周期及氣血運行。若肝脈鬱滯,可出現脅痛、抑鬱、脹悶等症。
  • 肝藏血:肝脈能反映肝臟儲藏和調節血液的功能。肝血不足時,脈象多細弱,並伴隨眩暈、視物模糊等症狀。

此外,肝脈與其他臟腑經脈相互影響,如「肝腎同源」,肝脈異常常波及腎脈;而「肝木乘脾」時,肝脈弦硬可能伴隨脾脈濡弱,反映肝氣犯胃的病理變化。

4. 肝脈的臨床應用
中醫透過診察肝脈的變化,輔助判斷疾病性質與病位。例如:

  • 肝火上炎:脈弦數有力,伴頭痛目赤。
  • 寒滯肝脈:脈弦緊,常見於疝氣或少腹冷痛。
  • 肝鬱脾虛:脈弦細伴濡軟,多見於腹脹、食少。

肝脈的理論與診斷,體現中醫「以脈測證」的特色,並需結合四診合參,方能全面辨析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