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癆」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癆
肝癆,又稱肝勞,為中醫病名,屬虛勞範疇,主因肝臟氣血虧損或邪毒內蘊所致。其病機與肝之生理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蓋肝主疏泄,藏血,若情志不遂、久病耗傷,或蟲蝕肝絡,皆可致病。
病因病機
- 情志內傷:長期憂思鬱怒,肝氣鬱結,久則化火傷陰,致肝血不足,虛熱內生。
- 勞倦過度:體力或心神過耗,暗損肝陰,肝失濡養。
- 蟲蝕肝絡:如《慎柔五書》所載,蟲邪侵肝,耗損精血,形成肝癆,此說與現代醫學之寄生蟲病(如肝吸蟲)或癆瘵(結核病)相關聯。
臨床表現
- 肝陰虛證:脅痛隱隱、目乾澀、眩暈耳鳴、潮熱盜汗。
- 肝鬱化火證:煩躁易怒、口苦咽乾、舌紅少津。
- 蟲積傷肝:消瘦乏力、脅下痞塊(類似癥瘕積聚),或伴寒熱往來。
治法與方藥
- 滋陰養肝:適用於肝陰虧虛,方如一貫煎、補肝湯,重用生地、枸杞、當歸等滋養肝體。
- 疏肝清熱:針對肝鬱化火,可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疏解鬱熱。
- 殺蟲消癆:若因蟲積,古籍載五鳳丸(含使君子、檳榔等驅蟲藥)為主,配合扶正之品如黃芪、人參。
古籍考據
《慎柔五書》明確提出「蟲在肝則成肝癆」,並以驅蟲與補虛並行,反映中醫「蟲癆」理論之特色。此說與《諸病源候論》「九蟲」致病論相呼應,強調蟲邪伏肝、耗蝕精血之病理。
肝癆之辨證,須分虛實標本,虛者重在調補肝之氣血陰陽,實者需攻邪(如化瘀、殺蟲)兼顧本虛,體現中醫「整體調攝」之治療原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