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勞
肝勞為中醫病名,屬虛勞範疇,因長期勞損或情志失調導致肝之氣血陰陽虧虛,或肝經鬱熱、寒凝等病理變化所致。其概念最早見於《諸病源候論》,後世醫家如《太平聖惠方》進一步區分虛熱、虛寒兩類證型,並提出相應治法。
病因病機
- 勞傷過度:形神過勞,耗傷肝血,致肝失濡養。
- 情志鬱結:長期憂思憤怒,肝氣鬱滯,久則化火或氣滯血瘀。
- 肝陰耗損:熱病後期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陰虧虛而生內熱。
- 肝陽虛衰:寒邪直中或久病及陽,肝陽不振,經脈失於溫煦。
臨床表現
根據證型不同,症狀可分為:
- 肝勞虛熱:
- 主症:兩目赤澀乾澀、煩躁易怒、胸脅灼熱、口苦咽乾。
- 兼症: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 病機:肝陰不足,虛火上炎,或氣鬱化熱,燔灼經絡。
-
肝勞虛寒:
- 主症:脅肋脹滿冷痛、氣短乏力、精神萎靡、食慾不振。
- 兼症:四肢不溫、面色青晦、舌淡苔白、脈沉遲弦。
- 病機:肝陽虛衰,寒凝肝脈,氣機升降失司。
-
風勞(肝勞變證):
《聖濟總錄》將風勞歸為肝勞之類,症見頭目昏眩、肢體麻木、筋脈拘急,屬肝風內動或血虛生風之變證。
治法與方藥
-
肝勞虛熱
- 治則:滋陰清熱,疏肝解鬱。
- 方例:
- 柴胡散(《太平聖惠方》):以柴胡、黃芩疏肝瀉熱,配伍生地、白芍滋陰養血。
- 若陰虛甚者,可用一貫煎加減,滋養肝腎之陰。
-
肝勞虛寒
- 治則:溫補肝陽,散寒行滯。
- 方例:
- 鱉甲散(《太平聖惠方》):鱉甲、附子溫陽散寒,佐以當歸、川芎活血通絡。
- 若兼脾虛者,可合吳茱萸湯暖肝溫中。
-
風勞
- 治則:養血熄風,柔肝舒筋。
- 方例:天麻鉤藤飲或補肝湯加減,視風動之虛實調治。
相關理論延伸
- 與五勞關係:肝勞屬「五勞」之一(《素問·宣明五氣篇》),與心勞、脾勞等並列,反映五臟虛損之專病。
- 經絡聯繫:足厥陰肝經循行脅肋,肝勞症狀多見於此區域,與膽經相表裡,故口苦、目疾亦為常見。
- 現代對應:部分慢性疲勞、自主神經失調或肝膽功能異常疾患,可參照此證辨治。
肝勞之辨證,需緊扣肝之生理特性(主疏泄、藏血),結合寒熱虛實,方能標本兼治。歷代醫家對其論述,體現了中醫「同病異治」之精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