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咳
肝咳為中醫病證名,屬五臟咳之一,指咳嗽時牽引兩脅疼痛,甚則因痛而難以轉動軀幹的病證。此病名首見於《素問·咳論》,其記載:「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諸病源候論·咳嗽諸病候》亦云:「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可見肝咳的主要特徵為咳嗽伴隨脅肋部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影響身體活動。
病因病機
肝咳的成因多與肝氣鬱結、肝火犯肺,或肝陰不足有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則肝氣鬱滯,久鬱化火,上逆犯肺,肺失肅降而發為咳嗽。此外,肝經布脅肋,肝氣不舒則經氣不利,故咳時牽引脅肋作痛。若肝陰虧虛,虛火內灼,亦可能灼傷肺絡,導致咳而脅痛。
臨床表現
肝咳的典型症狀為咳嗽時兩脅下疼痛,咳嗽劇烈時疼痛加劇,甚至因痛而不敢轉動身體,或轉動時脅下脹滿不適。患者可能伴有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肝火症狀,或見眩暈、目赤、舌紅少津等肝陰不足之象。其咳嗽特點多為陣發性,咳聲高亢或乾咳無痰,若肝火灼肺,則可能咳少量黏稠黃痰。
辨證要點
- 肝火犯肺:咳嗽陣作,痰少色黃質黏,脅肋灼痛,面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 肝氣鬱結:咳嗽脅痛,情志不舒時加重,胸悶嗳氣,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肝陰不足:乾咳少痰,脅肋隱痛,頭暈目澀,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肝咳的治療以調肝為主,兼顧理肺。肝火犯肺者,宜清肝瀉火、化痰止咳,方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肝氣鬱結者,宜疏肝解鬱、宣肺止咳,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止嗽散;肝陰虧虛者,則需滋養肝陰、潤肺止咳,常用一貫煎或滋水清肝飲化裁。針灸可取肝經太衝、期門等穴以疏調肝氣,配合肺經列缺、太淵以宣肺止咳。
肝咳的辨治需注重肝肺兩臟的關係,臨床應根據具體證候靈活用藥,以達標本兼治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