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冰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冰翳
病名
- 典籍記載
冰翳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卷十六,又稱「冰翳內障」,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其特徵為瞳神內形成如冰片狀之翳障,遮蔽視物,漸致視力昏矇。 -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肝經鬱熱,久蘊成毒,上攻於目;或肝腎陰虧,虛火上炎,灼傷晶珠(相當於西醫學之晶狀體),致使神水(房水)混濁,翳障凝結。如《審視瑤函》所述:「冰翳者,寒凝肝絡,玄府閉塞,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翳障如冰。」 - 臨床表現
- 早期症狀:頭額、眉棱骨及眼瞼疼痛,目赤澀痛,視物如隔薄霧。
- 翳障特徵:瞳神內可見白色或青白翳膜,形如冰片,邊緣清晰,隨病情發展漸向中央蔓延。
- 後期變化:瞳神散大(瞳孔擴大),視力嚴重受損,甚者僅辨光影。
-
治法與方藥
- 內治法:
- 肝熱證:宜清肝瀉火,方用菊睛丸加減(菊花、枸杞、川芎、黃芩等),或石決明散(石決明、草決明、青葙子等)。
- 肝腎陰虛證:滋養肝腎,方選明目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
- 外治法:
- 待翳障成熟(翳定色白),可施「金針撥障術」,以針具撥離翳膜,恢復部分視力。此法見載於《目經大成》,為古代眼科手術之代表。
- 內治法:
-
相關鑑別
冰翳與「棗花翳」(翳障呈放射狀)、「沉翳」(翳深藏瞳神內)等同屬內障範疇,然病因與形態各異,臨床須辨證區分。 - 現代對應探討
部分醫家認為,冰翳類似西醫學之「並發性白內障」,尤其與虹膜睫狀體炎或青光眼後期引發之晶狀體混濁相關,然中醫治療仍以整體辨證為核心。
(按:本文據古籍與中醫理論整理,未涉及現代醫療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