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厥

病證名,屬中醫厥證範疇,因肝氣厥逆上沖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肝陰不足、陽亢化風,皆可導致肝氣上逆,擾亂神明,發為肝厥。

臨床表現
肝厥發作時,狀似癇疾,患者突然僵僕不省人事,醒後常見頭暈目眩、嘔吐頻作,或伴隨發熱。其眩暈多因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嘔吐則因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部分患者亦可見面赤、口苦、脈弦數等肝火上炎之象。

病因病機

  1. 情志所傷:長期鬱怒憂思,肝失疏泄,氣機逆亂,上沖巔頂。
  2. 肝陰虧虛:肝血不足,陰不制陽,虛風內動,挾氣上逆。
  3. 痰熱內擾:肝鬱化火,灼津成痰,痰熱互結,蒙蔽清竅。

治法方藥

  • 疏肝降逆:常用二陳湯加柴胡、枳殼、鉤藤、甘菊等,以理氣化痰、平肝息風。若肝火偏亢,可佐山梔、幹葛清泄肝熱;痰熱甚者,宜石膏湯清熱化痰。
  • 養陰潛陽:若屬肝陰不足,可配合滋水涵木之法,如鎮肝熄風湯加減。
  • 針灸療法:取太衝、內關、百會等穴,以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相關鑑別
肝厥需與其他厥證(如氣厥、血厥、痰厥)區分。氣厥多因情志刺激,發作時呼吸氣粗;血厥常見於失血或瘀阻,面色蒼白或紫暗;痰厥則以喉中痰鳴、苔膩為特徵。

古籍記載
《證治匯補·眩暈》指出:「肝厥之證,狀如癇疾,僵僕不醒,醒則嘔吐,頭眩發熱。」強調其發作特點與肝風痰火之關聯。歷代醫家亦重視調暢氣機、平息肝風為治療關鍵。

(註:本文所述治法及方藥需基於具體辨證,臨床應用當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