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絕
證名
- 肝氣絕之危重脈證
肝絕為肝氣衰竭所呈現之危重證候,多見於臟腑功能極度衰敗之際。其臨床表現與脈象特徵如下:- 面色與脈象:
《中藏經》提及「面白,無左關脈者,肝絕也」,指出患者面色蒼白無華,且左關脈(候肝脈)消失,反映肝氣已絕,無法上榮於面,脈道失充。 - 肢體症狀:
《註解傷寒論》描述「唇吻反青,四肢(執^水)習者,此為肝絕也」。成無己註解「(執^水)習」為肢體震顫、搐搦,或手足不自主抽動,此因肝主筋,肝氣絕則筋脈失養,風動內擾所致。唇色青紫為肝木之色外露,氣血敗絕之象。 - 神志與汗出:
《脈經》載「病人肝絕八日死」,並提出「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等徵兆。面青屬肝之本色外現;「目視不見人」為肝血不能上注於目,神光渙散;「汗出如水」乃肝疏泄過度,陽氣外脫之危候。
- 面色與脈象:
-
中風脫證之肝絕
肝絕亦見於中風脫證,屬五臟絕候之一。《醫林繩墨》云:「眼合直視者,肝絕也。」此因肝開竅於目,肝氣將絕時,目失所養,故見雙眼緊閉或直視不動,伴隨神昏、氣息微弱等陽氣暴脫之象,屬中風病之極危階段。
病機與理論延伸
肝絕之成因,多與長期肝病耗損、氣血枯竭,或急症導致肝之陰陽離決有關。肝主藏血、主疏泄,其氣絕則血無以藏,筋脈失濡,風動內生;肝又為罷極之本,氣絕則全身機能驟衰。此證常與其他臟腑衰竭並見,如《內經》所言「五臟相移,窮必及腎」,故臨床多預後不良。
相關文獻連結
肝絕與「中風脫證」「五臟絕」等概念相關,可進一步參閱《難經》《醫學綱目》等典籍,探究其與臟腑氣機衰敗之關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