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積

病證名,屬五積之一,因邪氣聚結於肝,積於脅下,其形如覆杯突出,狀若肥盛之肉,故稱「肝積」。《難經·五十四難》稱其為「肥氣」,為肝經氣血瘀滯所成之積聚病證。

病因病機
肝積多因情志失調、氣機鬱滯,或外邪侵襲、飲食不節,導致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日久成積。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長期鬱怒不解,肝氣鬱結,則氣滯血瘀;或寒濕、痰濁等邪氣內犯,阻滯肝絡,亦可形成積聚。

臨床表現

  • 脅下疼痛:兩脅下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按之有形。
  • 少腹牽引痛:脅痛可放射至少腹,男子易見積疝,女子多見瘕淋(癥瘕、淋濁)。
  • 肢體症狀:足脛浮腫,身無膏澤(皮膚乾枯無光澤),筋脈拘急,喜轉筋,爪甲枯槁色黑。
  • 寒象:常伴畏寒、肢冷,因肝陽不振,氣血不溫。
  • 脈象:脈多弦細,反映肝鬱血虛之候。

證候分析
肝積病位在肝,涉及氣血與經絡。肝經布脅肋,抵少腹,故積聚成形則脅下痛引少腹;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瘀滯則筋失濡養,見轉筋、爪甲枯黑;氣滯血瘀,營衛不和,故身無潤澤。

治法與方藥

  1. 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 大七氣湯(《證治準繩》):以香附、青皮、陳皮等疏肝理氣,配合莪朮、三稜破血消積。用法特殊:煎藥後冷卻,以燒紅鐵器淬藥,乘熱服,取其溫通化瘀之效。
    • 肥氣丸(《東垣十書》):含柴胡、黃芩、黃連等清肝瀉火,佐以當歸、紅花活血,適用於肝鬱化熱兼瘀者。
  2. 輔助療法

    • 針灸取肝俞、期門、太衝等穴,調暢肝經氣機。
    • 外敷活血化瘀藥膏,助消局部積塊。

鑑別診斷

  • 痞滿:無形之氣滯,按之柔軟,與肝積之有形結塊不同。
  • 癥瘕:多屬婦科積聚,病位在胞宮,肝積則以脅下為主。

肝積為慢性病證,治療需緩圖其功,重在疏肝調血,兼顧扶正祛邪。古籍《聖濟總錄》另提及「肝積久不愈,可發為黃疸、鼓脹」,提示其演變之重,臨證當早治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