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積,病證名。五積之一。以其聚於脅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故名。《難經.五十四難》:「肝之積名曰肥氣。」證見兩脅下痛,足腫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脈弦細。(《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治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兼吞肥氣丸。(《證治準繩.雜病》)參見肥氣條。

肝積的病因病機

肝積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點:

1、肝失疏泄,氣血不暢,痰濕內生。肝主疏泄,主藏血,若肝失疏泄,氣血不暢,則可導致痰濕內生,形成肝積。 2、飲食不節,肥甘厚味,損傷肝脾。飲食不節,肥甘厚味,可損傷肝脾,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形成肝積。3、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可導致肝失疏泄,氣血不暢,痰濕內生,形成肝積。4、外感六淫,濕熱之邪侵襲。外感六淫,濕熱之邪侵襲,可導致肝失疏泄,氣血不暢,痰濕內生,形成肝積。

肝積的臨床表現

肝積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兩脅下痛。肝積位於兩脅下,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兩脅下疼痛的症狀。2、足腫寒。肝積可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水濕停聚於下肢,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足腫寒的症狀。3、脅痛引少腹。肝積位於兩脅下,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脅痛引少腹的症狀。4、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肝積可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水濕停聚於下腹,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男子積疝,女子瘕淋的症狀。5、身無膏澤,喜轉筋。肝積可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水濕停聚於下肢,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身無膏澤,喜轉筋的症狀。6、爪甲枯黑,脈弦細。肝積可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水濕停聚於下肢,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爪甲枯黑,脈弦細的症狀。

肝積的診斷

肝積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相關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肝積的治療

肝積的治療,主要以疏肝理氣,化痰散結為主。可用大七氣湯、肥氣丸等中藥治療。

肝積的預防

肝積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飲食清淡,少吃肥甘厚味。2、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3、適當運動,增強體質。4、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5、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積的危害

肝積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導致以下危害:

1、肝脾功能失調。肝積可導致肝脾功能失調,氣血不暢,痰濕內生,水濕停聚於下肢,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男子積疝,女子瘕淋的症狀。2、水濕停聚於下肢。肝積可導致水濕停聚於下肢,所以患者常常會出現足腫寒的症狀。3、影響生活質量。肝積可導致患者出現兩脅下痛、足腫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脈弦細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