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眩暈

肝火眩暈為中醫病證名,指因腎陰不足,肝火上亢所引發之眩暈證候。此證多見於素體陰虛火旺之人,尤其以形體黑瘦、腎水虧少者為多,因肝木失於濡養,復挾相火上擾清竅,遂致眩暈。

病因病機

肝火眩暈之發病,主要與肝腎二臟功能失調相關:

  1. 腎陰虧虛: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腎陰不足則水不涵木,肝失所養。
  2. 肝火上炎:肝屬木,性喜條達,若陰虛不能制陽,則肝陽偏亢,甚則化火,上擾頭目。
  3. 相火妄動:肝內寄相火,若陰虛火旺,相火隨之升騰,上沖巔頂,加重眩暈。

臨床表現

肝火眩暈之主要證候包括:

  • 頭暈頭痛:眩暈時作,甚則頭痛,多見於巔頂或兩側。
  • 面紅升火:顏面潮紅,自覺頭部發熱。
  • 口苦目赤:肝火上炎,灼傷津液,故口苦;肝開竅於目,火盛則目赤。
  • 舌脈特徵:舌質紅,苔薄黃或黃燥,脈弦數或弦細數。

辨證分型與治法

肝火眩暈可依其證候偏重分為兩型,治法各異:

1. 肝火偏旺型

  • 主證:眩暈劇烈,頭痛目赤,煩躁易怒,耳鳴如潮,小便黃赤,大便乾結。
  • 治法:清肝瀉火,平肝潛陽。
  • 方藥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加減,主以龍膽草、黃芩、梔子清肝火,佐以生地、當歸滋陰養血,柴胡疏肝解鬱。若兼陽亢風動,可加鉤藤、石決明、珍珠母以鎮肝息風。

2. 陰虛火旺型

  • 主證:眩暈時輕時重,午後或夜間加重,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腰膝酸軟。
  • 治法:滋陰降火,養肝益腎。
  • 方藥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減,以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知母、黃柏清降虛火。若陰虛甚者,可加龜板、鱉甲以增強滋陰潛陽之效。

相關現代疾病

肝火眩暈常見於現代醫學之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徵神經性頭痛等疾患,尤其與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之表現相類。

鑑別診斷

肝火眩暈需與其他眩暈證型區分:

  • 痰濕中阻型眩暈:多伴頭重如裹、胸悶嘔惡,苔白膩,脈濡滑。
  • 氣血兩虛型眩暈:眩暈遇勞加重,面色蒼白,舌淡脈細弱。
  • 腎精不足型眩暈:眩暈日久,耳鳴健忘,腰膝無力,偏陽虛者畏寒,偏陰虛者燥熱。

肝火眩暈之治療,重在辨明虛實主次,或瀉火為主,或滋陰為要,使肝火得降,陰液得復,則眩暈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