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眩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火眩暈

肝火眩暈,又稱肝陽眩暈,是指由於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肝火眩暈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 肝鬱化火:肝主疏泄,如果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就會導致肝火上亢。肝火上亢,則會灼傷肝陰,導致肝陰不足,肝陽偏亢,從而引發眩暈。
  • 肝腎陰虛:肝腎同源,肝腎陰虛可導致肝陽上亢,從而引發眩暈。
  •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可導致肝火上亢,從而引發眩暈。
  •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生,上蒸於肝,導致肝火上亢,從而引發眩暈。
  • 外感風邪:外感風邪,侵襲肝經,可導致肝陽上亢,從而引發眩暈。

肝火眩暈的治療,以清肝瀉火、平肝潛陽為主。常用方藥有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羚羊角鉤藤湯等。

肝火眩暈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飲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和治療肝臟疾病。

肝火眩暈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