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脅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脅痛

定義與病機
肝火脅痛為中醫證名,指因肝氣過盛或氣鬱化火,導致脅肋部疼痛的病症。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外邪化火內擾,致使肝氣鬱滯,久則化火,火灼肝絡,發為脅痛。《金匱翼·脅痛統論》云:「肝火脅痛,肝火盛而脅痛者,肝氣實也。」其病機關鍵在於「肝火熾盛,絡脈失和」。

臨床表現
肝火脅痛典型症狀包括:

  1. 脅肋疼痛:兩脅下脹痛或灼痛,痛勢劇烈,可牽引至少腹。
  2. 情志異常:易怒煩躁,因情緒波動而疼痛加劇。
  3. 火熱上炎:口苦咽乾,甚則口酸,面紅目赤。
  4. 熱象顯著:或見煩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脈象弦數有力。

鑑別診斷
需與其他脅痛證型區分:

  • 肝鬱脅痛:以脹痛為主,痛無定處,情志抑鬱為誘因,脈弦而不數。
  • 瘀血脅痛:痛如針刺,痛處固定,夜間尤甚,舌質紫暗。
  • 痰飲脅痛:胸脅滿痛,咳唾引痛,苔白滑。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瀉肝火、疏絡止痛」為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1. 當歸龍薈丸
    • 組成:當歸、龍膽草、蘆薈、黃連、黃柏等。
    • 功效:瀉肝經實火,通腑泄熱,適用於肝火熾盛兼便秘者。
  2. 左金丸
    • 組成:黃連、吳茱萸(6:1比例)。
    • 功效:清肝瀉火,降逆止嘔,善治肝火犯胃之脅痛伴吞酸嘈雜。
  3. 柴胡清肝湯(《醫宗金鑑》)
    • 組成:柴胡、黃芩、梔子、連翹等。
    • 功效:疏肝解鬱,清熱涼血,適用於肝火兼血熱者。

針灸療法
可配合針灸以增強療效,取穴以足厥陰肝經為主,如:

  • 太衝:瀉肝火、疏肝氣。
  • 陽陵泉:疏泄肝膽經氣,緩解脅痛。
  • 期門:肝之募穴,直調肝氣。

相關文獻補充
《景岳全書》提及:「怒氣傷肝,則肝木氣實,故脅肋脹痛。」強調情志致病的影響;《丹溪心法》則指出:「氣有餘便是火」,說明肝氣鬱久化火之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