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五更泄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五更泄瀉

病證名,屬中醫泄瀉證型之一,因情志失調、惱怒傷肝,致肝氣鬱滯化火,下迫腸道而發。此證首載於《癥因脈治·肝火五更泄瀉》,其病機關鍵在於肝火亢盛,克犯脾土,擾動腸腑,形成特有的「五更泄」症狀。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長期情志抑鬱或暴怒傷肝,肝氣怫逆,鬱久化火,形成「肝火」。肝火循經下擾,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且肝經絡屬脅肋,下絡小腹,故肝火熾盛時,易見脅肋脹痛、小腹不適。五更時分(寅時,約凌晨3至5點),陽氣初升,肝火隨之升發,乘襲腸道,迫津下泄,因而出現定時泄瀉。

臨床表現

  1. 主症:每日五更時分(黎明前後)突發腹瀉,瀉後即止,糞質多黏滯或伴灼肛感。
  2. 兼症
    • 脅肋脹痛,痛引小腹,按之加劇。
    • 心煩易怒,夜寐不安,多夢驚醒。
    • 口苦咽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或洪大。

辨證要點

  • 時間特性:泄瀉固定於五更發作,與腎陽虛五更瀉(雞鳴瀉)不同,後者多伴畏寒肢冷、完穀不化,脈沉遲。
  • 肝火徵象:必見脅痛、口苦、脈弦等肝經實火之候。
  • 腸腑熱象:瀉下急迫,肛門灼熱,糞色黃褐。

治法方藥
以「清肝瀉火,調和腸腑」為原則,常用方劑如下:

  1.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 組成: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生地黃、柴胡、甘草。
    • 適用:肝火熾盛兼濕熱下注,症見泄瀉黏臭、小便短赤。
  2. 柴胡梔連湯(《癥因脈治》)

    • 組成:柴胡、黃芩、黃連、梔子、陳皮、甘草。
    • 適用:肝火犯胃,脅痛灼熱明顯者。
  3. 左金丸(《丹溪心法》)

    • 組成:黃連、吳茱萸(6:1比例)。
    • 適用:肝火犯胃,噯氣吞酸,瀉下酸腐。
  4. 梔連戊己湯(《癥因脈治》)

    • 組成:梔子、黃連、白芍、甘草。
    • 適用:肝火橫逆,腹痛即瀉,瀉後痛減。

鑒別診斷

  • 脾腎陽虛五更瀉:瀉下清冷,腰膝酸軟,脈沉細,方用四神丸。
  • 濕熱泄瀉:全日均可發作,肛門灼熱,苔黃膩,方用葛根芩連湯。

補充說明
肝火五更泄瀉與現代醫學「腸易激綜合徵」(IBS)或「功能性腹瀉」中情志誘發型有相似之處,然中醫強調從肝論治,透過疏肝清火以調節整體氣機,非單純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