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腹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腹脹

病證名,屬中醫內科常見證候,因肝火亢盛,克犯脾土,導致氣機壅滯而發為腹脹。此證首載於《癥因脈治》卷三,多由情志過激(如惱怒鬱結)、飲食不節(如過嗜酒醴辛辣),致使肝經鬱熱化火,橫逆犯脾,中焦氣機升降失司而成。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肝氣鬱久化火,或酒食助熱,肝火熾盛,則木旺乘土,脾土受克,運化失常。氣滯於中,則生腹脹;火邪上炎,則擾及心神;肝經循行兩脅,熱鬱經絡,故見脅痛、小腹脹急,甚則攻刺作痛。

臨床表現

  • 主症:腹脹滿悶,以左側為甚,或見小腹拘急,按之不適。
  • 兼症:目睛黃染(肝火上熏)、兩脅脹痛、小便短赤(肝火下注膀胱)、夜臥不安(熱擾心神)。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沉弦有力。

治法與方藥
治當 清瀉肝火,疏理氣機,以解肝鬱之火,復脾土之運。

  • 主方
    • 清肝飲(《症因脈治》):黃芩、梔子清肝瀉火,青皮、香附疏肝解鬱,佐以茯苓健脾滲濕。
    • 瀉肝湯(《醫宗金鑒》):龍膽草、柴胡瀉肝經實火,當歸、生地養血柔肝,防肝火傷陰。
    • 左金丸(《丹溪心法》):黃連苦寒瀉心火(實則瀉子),吳茱萸辛散疏肝,二者配伍,辛開苦降,調和肝胃。
  • 加減:若兼便秘,可加大黃通腑泄熱;若脹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行氣止痛。

相關鑑別

  • 腹脹:泛指腹部脹滿,病因多元(如寒、熱、虛、實),需辨明是否屬肝火所致。
  • 內傷腹脹:強調因情志、飲食內傷引發,肝火腹脹為其子類,特點在於肝經火熾之象顯著。

此證以肝火標實為主,臨床須細察火鬱與氣滯孰輕孰重,用藥宜苦寒清泄與辛散疏肝並行,俾火降氣順,則脹滿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