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耳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耳鳴

病名:肝火耳鳴屬中醫耳鳴證型之一,主要因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循經上擾耳竅所致。此證多與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化火,或陰虛陽亢有關,其耳鳴特徵多為突發性、聲響如潮或雷鳴,常伴隨眩暈、頭脹痛、面赤口苦等肝火熾盛之象。

病因病機

  1. 情志化火:長期鬱怒傷肝,肝失疏泄,氣鬱化火,火性上炎,擾及清竅。
  2. 陰虛陽亢: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虛火內生,上衝耳竅。
  3. 外邪引動:風熱或濕熱之邪侵襲肝經,與內火相搏,加重耳鳴。

臨床表現

  • 耳鳴聲大,呈轟鳴或尖銳聲,時作時止,情緒激動時加劇。
  • 伴頭暈目眩、面紅耳赤、口苦咽乾、急躁易怒。
  • 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
清肝瀉火、平肝潛陽為主,佐以通竅。

方藥

  • 主方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黃等),適用於肝經實火熾盛者。
  • 陰虛火旺者,可合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滋陰潛陽。
  • 若兼痰熱上擾,可加黃連溫膽湯化裁。

針灸療法
取穴以足厥陰肝經、少陽經為主,如太衝、行間、風池、聽會、翳風等,配合瀉法以疏肝降火。

相關條目

  • 耳鳴:泛指耳中鳴響,病因可分虛實,肝火耳鳴屬實證範疇。
  • 肝陽上亢:肝陰不足導致肝陽偏亢,亦可引發類似證候。

肝火耳鳴之辨證,需區分實火與虛火,實者瀉之,虛者滋陰涵陽,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