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耳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耳聾

病證名,指因肝火上擾耳竅,導致聽力減退或喪失的病症,屬中醫「耳聾」證型之一。其病機核心為肝經氣火亢盛,循經上衝,壅塞耳竅,擾亂清陽之氣,故發為耳聾。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長期壓力積累,易致肝氣鬱結,久而化火。肝火循足少陽膽經上擾(肝與膽相表裡,膽經循行過耳),火熱之邪灼傷耳竅經絡,氣血失和,清竅蒙蔽,遂成耳聾。如《黃帝內經》所言:「少陽之勝,耳聾。」即強調膽火與耳疾的關聯。

臨床表現

  • 主症:突發或漸進性耳聾,耳鳴如潮(轟鳴聲或嗡嗡聲),常伴耳脹痛感。
  • 兼症
    • 情志症狀: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甚則面紅目赤。
    • 頭面症狀: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脅肋脹痛。
    • 脈象舌象: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或弦硬有力(左關脈尤顯)。

治療原則
以「清瀉肝火、通竅聰耳」為主,分內治與外治:

  1. 內治法

    • 經典方劑
      • 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主瀉肝膽實火,適用於耳聾伴頭痛、口苦者。
      • 聰耳蘆薈丸(《證治準繩》):專治肝火耳聾,方中蘆薈、青黛清肝瀉火,配當歸、柴胡疏肝養血。
      • 丹梔逍遙散加減:若肝鬱化火兼陰虛,可佐白芍、鉤藤柔肝熄風。
    • 用藥思路:以黃芩、梔子、夏枯草清肝火;柴胡、香附疏肝解鬱;石菖蒲、路路通開竅通絡。
  2. 外治法

    • 針灸:取足少陽經穴為主,如聽會、翳風、中渚(瀉法),配合太衝、行間平肝降火。
    • 耳穴貼壓:選肝、膽、內耳等穴位,輔助調暢氣機。

鑑別診斷
需與其他耳聾證型區分:

  • 腎虛耳聾:耳鳴聲細如蟬,腰膝酸軟,脈沉細。
  • 痰火耳聾:耳悶如裹,胸脘痞滿,苔黃膩。
  • 氣滯血瘀耳聾:聽力驟降,舌暗紫,脈澀。

古籍佐證
《醫學六要·耳》明確指出:「肝火,左脈弦急而數,屬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鳴或聾。」《景岳全書》亦云:「耳聾證,因肝火者,必暴聾或鳴不止。」均強調肝火亢盛與耳聾的因果關係。

此證預後與情志調攝密切相關,治療時需標本兼顧,除藥物外,亦須調暢情志,方可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