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火

在中醫學中,肝火是指肝經氣機過盛所表現的熱性證候,屬於肝系病證的一種。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肝氣鬱結化火,或外感熱邪蘊結肝經有關。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長期情緒壓抑、惱怒過度,易使肝氣鬱滯,久而化火,形成肝火上炎肝火熾盛之證。

病因病機

  1. 情志因素
    • 中醫認為「怒傷肝」,長期憤怒、憂鬱或精神壓力過大,導致肝氣鬱結,鬱而化火。
  2. 飲食不節
    • 過食辛辣、溫燥或油膩食物,助熱生火,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3. 外感熱邪
    • 熱邪侵襲肝經,或體內其他臟腑之熱(如心火、胃火)上擾肝經,誘發肝火。
  4. 肝陰不足
    • 肝陰虧虛,陰不制陽,導致虛火上炎,亦可表現為肝火證候。

臨床表現

肝火的證候特點以實熱為主,常見症狀包括:

  • 頭面症狀:頭暈脹痛、面紅目赤、耳鳴耳聾。
  • 五官症狀:口苦咽乾、目赤腫痛、視物模糊。
  • 情志症狀: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易發脾氣。
  • 舌脈特徵:舌質紅,舌苔黃,脈象弦數有力。
  • 嚴重表現:若肝火熾盛,可能出現吐血、衄血(鼻出血),甚至肝風內動,導致眩暈昏厥。

證型分類

  1. 肝火上炎
    • 以頭面熱象為主,如頭痛、目赤、耳鳴,伴隨口苦、急躁等症狀。
  2. 肝火犯肺
    • 肝火灼傷肺絡,可見咳嗽、痰中帶血、胸脅灼痛。
  3. 肝火擾心
    • 心煩失眠、心悸不寧,甚則狂躁譫語。
  4. 肝火下注
    • 熱邪下迫,可能導致小便短赤、陰部濕疹或婦女帶下黃稠。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肝火以清肝瀉火為主,常用方劑包括:

  • 龍膽瀉肝湯:適用於肝經濕熱、頭痛目赤、耳鳴耳聾等實火證。
  • 當歸龍薈丸:主治肝火熾盛、煩躁易怒、便秘尿赤者。
  • 天麻鉤藤飲:若肝火上擾兼有肝陽上亢,可平肝潛陽、清熱熄風。

此外,針灸可選太衝(肝經原穴)、行間(肝經滎穴)等穴位以疏肝瀉火。

肝火的調理需結合情志舒暢,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激動,以維持肝氣條達,防止火邪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