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三十六黃」分類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膽功能失調,導致氣血瘀滯、濕熱蘊結,進一步引發全身症狀。以下從古籍論述、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治法方藥等層面詳述:
古籍文獻溯源
- 《太平聖惠方》
記載肝黃特徵為「面色青,四肢拘急,口舌乾燥,言語蹇澀」,並指出若見「背上浮腫,腹脅脹滿」屬危候,預後不良。此描述反映肝病及筋脈失養、氣滯水停之病理變化。 - 《聖濟總錄》
補充「目如丹赤,口燥熱渴」等熱象,強調「身體青黃」為肝木之色外現,與肝失疏泄、膽汁外溢相關,符合黃疸「身目俱黃」之基本特徵。
病因病機探析
- 肝鬱化火: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肝氣鬱結,久則化火,灼傷津液,故見口燥、舌乾。
- 濕熱蘊結:肝失疏泄,影響脾胃運化,濕濁內生,與熱相搏,熏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
- 血瘀絡阻:氣滯日久成瘀,見爪甲青色、面色青黃,甚則脅下積聚(腹脅脹滿)。
臨床表現
以肝經循行部位及功能異常為主:
- 主症:
- 面色青黃:肝色外露,兼夾濕熱熏蒸之黃。
- 目赤如丹:肝開竅於目,火熱上炎所致。
- 爪甲青色:肝主筋,其華在爪,氣血瘀滯之徵。
- 兼症:
- 四肢拘急:肝血不足,筋脈失養。
- 言語蹇澀:肝風內動,擾及心神。
- 浮腫脹滿:肝病傳脾,水濕內停(見於重症)。
治法與方藥
-
疏肝清熱:
- 柴胡散(《太平聖惠方》):以柴胡、黃芩疏肝泄熱,佐赤芍、枳殼行氣活血,適用於肝鬱熱輕證。
- 犀角散:重用犀角(現以水牛角代)清心涼血,配伍梔子、茵陳退黃,針對熱毒熾盛者。
-
涼血解毒:
- 知母湯(《聖濟總錄》):知母、生地滋陰降火,黃連、地骨皮清熱解毒,適用於陰虛火旺型肝黃。
-
傳統外治法:
- 土漿方:取黃土澄清水煎服,取其「土能緩肝,甘能解毒」之意,輔助清熱化濕。
與相關病證鑑別
- 陽黃:多屬濕熱為患,色黃鮮明,與肝黃之青黃相間不同。
- 陰黃:寒濕內阻,色黃晦暗,而肝黃必兼肝經實熱或瘀血見症。
肝黃之辨證,須緊扣肝經濕熱瘀結之特點,結合舌脈(如舌紅絳、脈弦數),方不致誤。歷代醫家對其危重證候(如腹水、浮腫)的論述,亦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早期干預之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