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合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合筋」中醫理論探微

在中醫臟象理論中,「五臟合五體」為重要生理架構,其中「肝合筋」闡述肝臟與筋膜系統的密切聯繫。《素問·五臟生成》明確指出:「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此理論揭示肝之精氣對筋膜的濡養作用,並透過爪甲(指甲)的色澤與形態反映肝血盛衰。

一、肝與筋的生理關係

1. 肝藏血以養筋
肝為「罷極之本」(《素問·六節藏象論》),主司人體耐受疲勞的能力。筋膜(含肌腱、韌帶等結締組織)需依賴肝血濡潤,方能維持彈性與收縮功能。《靈樞·本神》言:「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則筋得所養,表現為關節屈伸靈活、運動協調;反之,肝血虧虛則筋失濡養,易見肢體麻木、拘攣,甚則《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載「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之衰老徵象。

2. 肝主疏泄以調筋
肝氣疏泄功能影響氣機運行,間接調節筋膜張力。若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可致筋脈拘急;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時,則可能出現抽搐、震顫等「風勝則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病理表現。

二、肝病及筋的病理表現

  • 肝血不足:筋弱無力、爪甲枯槁、視物昏花,常見於慢性失血或久病體虛。
  • 肝陰虧虛:筋脈拘急、手足蠕動,多伴潮熱盜汗,屬陰虛生風之象。
  • 肝經濕熱:筋痿弛縱(如陽痿、下肢萎軟),濕熱下注經絡所致,見於《素問·痿論》「宗筋弛縱」之描述。

三、筋病治肝的臨床體現

中醫治療筋病常從肝論治,如:

  • 養血柔筋:當歸、白芍等藥物滋養肝血,緩解血虛筋急。
  • 平肝息風:鉤藤、天麻等平息肝風,改善抽搐痙攣。
  • 疏肝通絡:柴胡、香附疏解肝鬱,配合活血藥如川芎以治氣滯血瘀型筋痛。

四、肝-筋系統的延伸觀察

「爪為筋之餘」理論進一步連結肝與爪甲關係:肝血充盈者指甲紅潤堅韌;肝血不足則薄脆易裂。此為「以外揣內」診斷思想的體現。

綜觀之,「肝合筋」理論貫穿中醫生理、病理與治療,不僅說明肝對運動功能的調控,更反映中醫「整體觀」下臟腑與形體關聯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