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合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合膽
在中醫臟腑理論中,「肝合膽」為臟腑相合關係之一,意指肝與膽在結構、功能及病理上緊密相連,互為表裡。肝屬臟,為陰;膽屬腑,為陽,二者透過經脈相互絡屬,形成陰陽相配的生理聯繫。
結構與經絡聯繫
膽附於肝之短葉間,與肝直接相連。《靈樞·本輸》稱「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指出膽為儲藏精純膽汁之所,而膽汁的生成實賴肝之餘氣。《東醫寶鑑·內景篇》進一步闡釋:「肝之餘氣,溢入於膽,聚而成精」,說明肝的疏泄功能調控膽汁的化生與排泄。肝經屬肝絡膽,膽經屬膽絡肝,經脈的相互貫通強化了二者的協同作用。
生理功能關聯
- 膽汁生成與排泄:
肝主疏泄,其氣機條達與否直接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放。肝氣疏泄正常,則膽汁暢利,助脾胃消化;若肝氣鬱結,可致膽汁淤滯,形成膽脹或黃疸。 - 情志調節:
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共同參與精神活動。肝氣疏泄有度,則膽氣壯而決斷力強;反之,肝鬱膽虛可致猶豫不決、驚悸不寧。
病理相互影響
肝膽病變多相互傳變,常見證候包括:
- 肝熱膽泄:肝氣熱盛,燔灼膽液,可見口苦、脅痛,如《素問》所言「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
- 肝膽火旺:肝火上炎常兼膽火亢盛,症見頭痛目赤、耳鳴暴躁。
- 肝膽濕熱:濕熱蘊結肝膽,可發為黃疸(如陽黃)、脅肋脹痛,或膽石症。
治療上的相合體現
中醫臨床強調「肝膽同治」,例如:
- 清瀉肝火之藥(如黃芩、梔子)亦能降膽火;疏肝解鬱之品(如柴胡)可通利膽氣。
- 利膽退黃的茵陳蒿,常與疏肝的鬱金同用,以化解肝膽濕熱。
總結,「肝合膽」不僅是解剖位置的鄰近,更是氣血、功能、病機的深度結合,體現中醫整體觀中「臟腑相使」的核心思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