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寒
病證名
肝寒為中醫病證之一,主要分為兩類:一為肝陽不足,導致肝氣凝澀,失其疏泄調達之性;二為寒邪直中肝經,使氣血運行不暢。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因陽虛或外寒侵襲,則肝失溫煦,功能失常,臨床表現多與情志、氣血運行及經脈循行相關。
病因病機
- 肝陽不足:
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耗傷肝陽,或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致使肝失溫養。肝陽虛衰,則肝氣凝滯,疏泄無力,表現為情志低落、膽怯易驚等虛寒之象。 - 寒邪凝滯肝經:
外感寒邪直犯肝經,或過食生冷,內寒積聚,阻滯肝脈。寒性收引,導致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常見少腹冷痛、筋脈拘急等實寒證候。
臨床表現
- 肝陽不足型:
- 情志方面:驚慌善恐,憂鬱膽怯,多疑不決。
- 氣血失溫:倦怠乏力,四肢不溫,甚則畏寒肢冷。
- 脈象:脈沉細而遲,舌淡苔白。
- 寒凝肝經型:
- 經脈不利:少腹冷痛,牽引睾丸(男子)或陰部(女子),或見疝氣。
- 筋脈拘急:四肢厥冷,關節屈伸不利,遇寒加重。
- 脈象:脈弦緊,舌苔白滑。
治法與方藥
- 溫補肝陽:
- 適用於肝陽不足者,治宜溫肝散寒、益氣助陽。
- 代表方劑:吳茱萸湯(《傷寒論》)、暖肝煎(《景岳全書》),酌加補氣藥如黃耆、黨參。
- 散寒通絡:
- 適用於寒凝肝經者,治宜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 代表方劑:當歸四逆湯(《傷寒論》)、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可加小茴香、肉桂以增強溫通之效。
相關概念辨析
- 肝寒 vs 肝鬱:肝寒多屬虛寒或實寒證,以陽氣不足或寒邪凝滯為主;肝鬱則為氣機鬱滯,多屬實證,常因情志不遂所致,兩者病機與治法迥異。
- 肝寒 vs 腎陽虛:腎陽虛可波及肝陽,形成肝腎陽虛,但腎陽虛以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為特徵,肝寒則更突出情志與肝經循行部位的症狀。
肝寒之證,臨床須辨明虛實,虛者溫補,實者散寒,並結合經絡氣血調理,以恢復肝之疏泄與溫煦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