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疳
肝疳為中醫「五疳」之一,首載於《顱囟經》,又稱「筋疳」或「風疳」,屬小兒疳證範疇。其病因多與肝經鬱熱、脾胃失調,或久病耗傷陰血相關,病機關鍵在於肝失疏泄,氣血不榮,筋脈失養,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臨床表現
肝疳患者常見以下證候:
- 目部症狀:眼睛乾澀發癢,畏光揉目,甚則白睛生翳,或見夜盲。此因「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或肝熱上擾所致。
- 面色與爪甲:面色青黃無華,爪甲色青而脆,反映肝血虧虛,不能濡養外榮。
- 筋脈失養:肢體拘急,動作遲緩,或見驚惕抽掣,乃肝主筋功能失調之象。
- 汗泄與二便:多自汗盜汗,兼見下利頻繁,糞色青綠或夾未消化物,此因肝氣橫逆犯脾,導致運化失常。
- 其他:煩躁易怒,睡眠不寧,或見頭搖不止,皆屬肝風內動或肝鬱化火之徵。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清肝瀉熱、調和脾胃為主,輔以養血柔肝。
- 主方:選用《證治準繩》之柴胡清肝飲(柴胡、黃芩、梔子、連翹、川芎、人參、甘草等),疏肝解鬱、清泄肝火。若兼陰虛,可加當歸、白芍滋養肝血;若脾虛明顯,佐以白朮、茯苓健脾滲濕。
- 針灸取穴:常選太衝、行間平肝熄風,足三里、中脘調理脾胃,配合肝俞、腎俞滋補肝腎。
鑒別要點
肝疳需與其他疳證區分:
- 脾疳:以形瘦腹大、食少泄瀉為主,病位偏重脾胃。
- 心疳:多見口舌生瘡、煩渴驚悸,與心火熾盛相關。
- 肺疳:咳嗽氣逆、皮毛乾枯,責之肺陰虧損。
肝疳若遷延不癒,可能轉為「慢驚風」或「疳積上目」,故早期調理肝脾、標本兼治為關鍵。歷代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亦強調「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故治肝疳需顧護脾胃陰液,避免過用苦寒傷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