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疳

肝疳,又稱為筋疳、風疳,是小兒五疳之一,主要發生在1歲以下的男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睛澀癢,搖頭揉目,面色青黃,爪甲發青,多汗,下利頗多。

肝疳的病因主要與小兒肝臟功能不健全有關。小兒肝臟功能不健全,無法有效調節和平衡陰陽,導致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從而引起肝風內動,肝陽上亢,出現肝疳的臨床表現。

肝疳的治療以清肝瀉熱為主,常用方藥有柴胡清肝飲、龍膽瀉肝湯等,也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柴胡清肝飲

柴胡清肝飲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其組成為柴胡、黃芩、當歸、白芍、生薑、大棗,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的功效,主治肝疳、小兒驚風、瘧疾等。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湯出自《傷寒論》,其組成為龍膽草、黃芩、澤瀉、木通、大黃、梔子、甘草,具有清肝瀉火、利膽退黃的功效,主治肝膽實火、黃疸、脅痛、目赤腫痛等。

小兒肝疳的預防

  1.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習慣,避免過度疲勞。
  3. 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增加體質。
  4. 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疳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疾病,但如果治療及時,預後一般良好。家長們應提高警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以免孩子患上肝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