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風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風疝
肝風疝為中醫病名,首見於《素問·四時刺逆從論》,原文記載:「少陽有餘,病筋痺脅滿;不足病肝痺;滑則病肝風疝。」此病與肝經氣血失調、風邪內動密切相關,屬「疝病」範疇,然中醫之「疝」非僅指現代醫學的疝氣,而涵蓋氣機逆亂、經絡阻滯所致的痛證與風動之候。
病因病機
肝風疝的形成,主要因肝經氣血異常,兼夾風邪為患。
- 肝經風熱:肝主筋,若風熱之邪侵襲肝經,或情志鬱久化火,引動肝風,風熱搏結於筋脈,則見疝痛。《類經》言:「滑實則風熱合邪而為肝風疝」,指出脈滑實為風熱內蘊之象。
- 氣血不足:肝血虛弱,筋脈失養,虛風內動,亦可發為疝病。如《素問》提及「少陽不足病肝痺」,肝氣虛衰則氣血澀滯,進一步演變為風疝。
- 經絡阻滯:足厥陰肝經循行過陰器、抵少腹,若外感寒濕或內傷氣滯,導致經氣不利,氣血鬱結,亦可誘發疝痛。
臨床表現
肝風疝以「筋脈拘急、少腹牽引疼痛」為特徵,具體可見:
- 疼痛特點:痛處遊走不定,或掣痛如風之善行,或見少腹、陰囊脹痛,與肝經循行部位相關。
- 風動之象:或伴肢體抽搐、頭目眩暈,甚則筋脈攣急,此因風性主動,肝風內擾所致。
- 脈象與舌象:脈多弦滑或弦數,舌質偏紅,苔薄黃,若兼痰濕則苔膩。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肝風疝,以「平肝熄風、調和氣血」為大法,根據病機不同分型施治:
-
風熱搏結證
- 治法:清肝瀉熱,熄風通絡。
- 方藥:可選羚角鉤藤湯加減,重用鉤藤、羚羊角清肝熄風,佐以柴胡、黃芩疏泄少陽鬱熱。
-
肝血虛風動證
- 治法:養血柔肝,熄風止痙。
- 方藥:選用四物湯合天麻鉤藤飲,當歸、白芍養血濡筋,天麻、鉤藤潛鎮虛風。
-
寒滯肝脈證
- 治法: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 方藥:暖肝煎加減,以肉桂、小茴香溫通肝經,烏藥、沉香理氣散結。
與相關病證鑑別
- 筋痺:同屬肝經病變,但以肢體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為主,少見疝痛。
- 肝痺:多因肝氣不足,表現為脅肋悶痛、情志抑鬱,與風疝之風動證候有別。
肝風疝之論述,體現中醫「肝主風」「經絡辨證」之特色,臨床需結合脈證,辨析虛實寒熱,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