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風目睛內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風目睛內障

肝風目睛內障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首載於《秘傳眼科龍木論》。其症初起,患者自覺視物昏矇,目睛昏暗,然無明顯赤痛之感,亦無翳膜遮蔽瞳神。若久病失治,可漸發展為青盲,致視力嚴重受損,甚或失明。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目失所養而成。肝主藏血,開竅於目;腎藏精,精血同源。若肝腎陰虛,水不涵木,則肝陽上亢,虛風內動,上擾清竅,發為目睛內障。此外,情志失調、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亦可耗傷肝腎,加重病情。

辨證論治

主證:視物模糊,目睛乾澀,或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平肝熄風。
方藥:以《秘傳眼科龍木論》所載補腎丸為基礎,酌加養肝明目之品。常用藥物如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菊花、決明子、石決明等。若肝陽偏亢,可加鉤藤、天麻以平肝潛陽;若陰虛火旺,可加知母、黃柏以滋陰降火。

相關理論延伸

中醫認為「瞳神屬腎」,目睛內障與肝腎功能密切相關。肝風內動不僅可表現為肢體顫動,亦能上擾目系,導致視覺異常。此病與西醫所述「白內障」或「視神經萎縮」有部分相似,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衡,尤重肝腎陰虛與風陽上擾之病機。

歷代醫家如傅仁宇《審視瑤函》亦提及:「內障之病,皆因肝腎兩虛。」故臨床治療除藥物外,亦注重調攝情志、節制勞欲,以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