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風
病證名
- 肝受風邪所致之疾患
肝風為中醫重要病機之一,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風論》云:「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指出肝風外感之證候,多因肝臟氣血虛弱,風邪乘虛而入,擾動筋脈,導致營衛失和、關節不利。《聖濟總錄·卷四十一》進一步闡釋:「若肝藏氣虛,不能榮養,則為風邪所侵,搏於筋脈,榮衛凝泣,關節不通,令人筋脈抽掣疼痛,以至眩悶口眼偏斜。」說明肝風外襲不僅影響筋脈,亦可能引發肢體拘攣、疼痛,甚至口眼歪斜等症狀。歷代醫家對此證之治療,如《奇效良方》以射幹湯疏風清熱,《太平聖惠方》則用羚羊角散平肝熄風、舒筋活絡,均體現「祛外風、調肝氣」之原則。
- 肝風內動之病證
肝風內動屬內傷病機,與外感風邪不同,多因肝陰虧虛、陽亢化風所致。《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揭示肝與風證之密切關係。清代葉天士於《臨證指南醫案·肝風》中,由門人華岫雲整理其論述:「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僕,甚則瘈瘲痙厥矣。」強調肝腎陰虛、虛火內生,可引動肝風,上擾清竅,輕則頭暈目眩,重則肢體抽搐、昏仆不省。此類證候常見於高熱驚風、中風先兆或虛風內動之證,治宜滋陰潛陽、熄風止痙,如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方劑。
中醫理論延伸
- 肝風與五行關係:肝屬木,主筋,風為陽邪,其性善行數變。肝氣失調時,風邪易動,或外襲或內生,表現為「風勝則動」之特徵。
- 病理層次:肝風可分為「實風」與「虛風」。實風多因肝陽暴亢、熱極生風,如高熱抽搐;虛風則因陰血虧耗、筋脈失養,如慢性眩暈、肢體顫動。
- 經絡影響:肝經循行環繞陰器、布脅肋,上達巔頂,故肝風作祟時,症狀可遍及頭面、四肢乃至內臟,呈現複雜多變之臨床表現。
歷代醫家對肝風之論述,不僅涵蓋外感與內傷,更貫穿臟腑、氣血、經絡之整體觀念,成為中風、癲癇、顫證等疾病辨證之核心理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