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逆頭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逆頭痛

病證名:肝逆頭痛,又稱「肝氣上逆頭痛」,屬中醫內傷頭痛範疇,因肝氣鬱滯或情志失調,導致肝氣上沖巔頂,阻滯清竅所致。此證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明代《證治準繩·雜病》進一步闡述:「怒氣傷肝及肝氣不順上沖於腦,令人頭痛。」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若因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肝鬱化火,致使肝氣橫逆,循經上擾頭目,則發為頭痛。肝經布脅肋,上連目系,絡巔頂,故肝氣上逆時,除頭痛外,常伴隨脅肋脹滿、目赤眩暈等症。

臨床表現

  • 主症:頭痛多見於巔頂或兩側(肝經循行部位),呈脹痛或跳痛,每因情緒波動加重。
  • 兼症: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胸脅脹悶、煩躁易怒。
  • 舌脈: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或弦數。

證候辨析
肝逆頭痛與肝陽頭痛氣逆頭痛相關,但病機側重不同:

  • 肝陽頭痛:多因肝陰不足,陽亢化風,頭痛伴眩暈、肢麻。
  • 氣逆頭痛:泛指氣機上逆(如肺胃氣逆)所致,不獨限於肝經。
    肝逆頭痛則以肝氣衝逆為核心,證候偏實,少見虛象。

治法方藥
治宜疏肝降逆、調氣止痛,常用方劑如下:

  1. 沈香降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組成:沈香、香附、砂仁、甘草等。
    • 功效:降氣寬中,疏肝解鬱,適用於肝氣橫逆、胸膈痞悶兼頭痛者。
  2. 小柴胡湯(《傷寒論》)加減:
    •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
    • 加減:頭痛甚者加川芎、鉤藤;肝火旺者加梔子、丹皮。
  3. 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
    • 適用於肝逆化火、風陽上擾者,症見頭痛劇烈、眩暈耳鳴。

針灸療法
取穴以肝經膽經為主,如太衝、陽陵泉(疏肝利膽)、百會、風池(通絡止痛),配合局部穴位如太陽、率谷。

附錄
古籍中對肝逆頭痛之論述,除《內經》外,《景岳全書》亦提及「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強調情志致病之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