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木乘脾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木乘脾土

肝木乘脾土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闡述肝氣過盛而克伐脾胃的病理機制。此概念源於五行學說中的「相剋」關係,肝屬木,脾屬土,木本克土,若肝氣疏泄失常,過度亢盛,則橫逆侵犯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形成「肝木乘脾土」之證。

病理機制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其氣以疏通、暢達為順。若情志不遂,鬱怒傷肝,或肝氣鬱久化火,皆可致肝氣疏泄太過。肝氣橫逆,首犯中焦,脾胃位居中焦,主受納、運化水穀,肝氣乘脾則脾失健運,表現為腹脹、泄瀉、食慾不振;若肝氣犯胃,則胃失和降,見噯氣、呃逆、脘脅脹痛等症。此即《黃帝內經》所言「土得木而達」的反常狀態,木氣過亢反成「木旺乘土」之害。

臨床表現
肝木乘脾土之證候可分為兩類:

  1. 肝氣犯脾:以脾虛症狀為主,如腹瀉、腸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兼見脅肋脹痛、情緒波動時症狀加重。
  2. 肝氣犯胃:以胃氣上逆為特徵,如噁心嘔吐、胃脘脹痛、噯氣頻作,甚則吞酸嘈雜,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辨證要點
此證需抓住「肝鬱」與「脾胃失和」並見的特點。肝鬱多因情志誘發,表現為脅脹、易怒或抑鬱;脾胃症狀則與情緒波動相關,如進食後腹脹加劇或情緒緊張時腹瀉。脈象常見弦脈,反映肝氣亢盛;若弦細伴舌淡,則提示脾虛兼夾。

與相關證候鑑別

  • 肝脾不調:屬肝鬱與脾虛並存,但肝氣未至橫逆程度,以胸脅悶脹、食少腹脹為主,無明顯克伐之象。
  • 脾胃虛弱:純粹脾胃氣虛,無肝氣鬱滯表現,如面色萎黃、肢軟無力,脈弱無弦象。

中醫治法
治療以「抑木扶土」為原則,即疏肝解鬱以平肝木之亢,健脾益氣以固土虛。方劑如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防風、陳皮)疏肝健脾,治肝旺脾虛之泄瀉;若肝胃不和,則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湯加減,疏肝理氣兼和胃降逆。

理論延伸
此證體現中醫「五行生剋」的動態平衡觀。生理狀態下,肝木疏泄有助脾土運化(木疏土);病理時則木亢侮土。清代醫家葉天士進一步提出「治肝當先實脾」,強調調理脾胃以緩肝急,亦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金匱要略》)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