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惡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惡風
在中醫理論中,「肝惡風」為五臟生理特性之一,出自《素問·宣明五氣》所載「五臟所惡,肝惡風」。「惡」即厭惡之意,指肝臟易受風氣侵擾而功能失調,故需避其偏盛。此說法源於肝的五行屬性和生理功能,亦反映中醫對「風邪致病」與臟腑關係的深刻認識。
肝與風的五行關聯
肝在五行中屬木,與自然界的風氣相應。《黃帝內經》提出「風生木」,說明風為木之氣,兩者同類相感。肝主疏泄、藏血,其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但風氣過盛時,反易引動肝氣亢逆,甚至化風內擾。馬蒔於《素問註證發微》中註解:「肝屬木,其性與風氣相通」,強調肝與風的密切聯繫,而「感風則傷筋」則指出外風或內風均可影響肝所主的筋脈功能。
風邪對肝的病理影響
風為「百病之長」,其性善行數變。肝惡風的機理可分為兩方面:
- 外風引動肝風:外感風邪侵襲人體,若肝陰不足或陽亢之體,風邪易內傳肝經,引發肝風內動,出現眩暈、肢體震顫、抽搐等症。如《臨證指南醫案》提及「肝風萌動」多因外風牽引內風所致。
- 內風由肝而生: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或陰虛風動等內生風證,皆與肝臟功能失調相關。此類病證雖非外風直接引起,但肝的生理特性使其易受風氣相召,加劇動風之象。
肝惡風的臨床表現
肝風內擾時,常見以下證候:
- 筋脈失養:風性動搖,肝不主筋則見肌肉瞤動、拘攣或角弓反張。
- 頭目眩暈:風陽上冒,導致頭暈目眩,如坐舟車。
- 情志不寧:肝風夾痰上擾神明,可伴見煩躁、譫妄等症。
理論延伸與應用
肝惡風的觀點不僅解釋病理,亦指導治療。中醫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養血柔肝或滋陰熄風法(如羚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皆基於此理。此外,《金匱要略》中「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的治則,亦隱含斂肝以防風動之意。
綜言之,「肝惡風」體現中醫「天人相應」與臟腑相關的整體觀,揭示肝臟對風邪的特殊敏感性,並為風證的辨治提供理論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