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疔
肝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特指發於肝經循行部位,且色澤偏青之疔瘡。因其外觀青紫如靨,故又稱「紫靨疔」。此症首載於明代《外科啟玄》,其病機與肝經鬱火、氣血壅滯相關,好發於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如足大趾端、脅肋等部位。
病因病機
肝疔多因情志失調、肝氣鬱結,久而化火;或外感邪毒,蘊結肝經,導致氣血凝滯,熱毒熾盛,發為疔瘡。《外科正宗》指出:「疔者,火毒也。」肝屬木,主疏泄,其色青,故肝經熱毒外發時,瘡色多見青紫,並伴隨肝火熾盛之證。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疔瘡初起如粟,根腳堅硬,頂端凹陷,周圍紅腫,色澤青紫,疼痛劇烈,甚則潰膿。
- 經絡循行特徵:多發於肝經所過之足大趾(大敦穴)、脅肋(期門穴附近)。
- 全身症狀:
- 寒熱往來,頭項強痛。
- 目赤、視物昏花,眼中如有火光閃爍(肝火上炎)。
- 口苦咽乾,胸脅脹痛(肝氣鬱滯)。
- 小便赤澀難解(肝經濕熱下注)。
- 面色青晦(肝病本色外現)。
治療原則
以清肝瀉火、解毒托里為主,兼疏肝理氣。
- 內治:
- 基礎方:《外科啟玄》主張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為底,加減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若熱毒熾盛,可合黃連解毒湯。
- 肝火偏盛:加龍膽草、梔子、黃芩以瀉肝經實火。
- 氣滯血瘀:佐以柴胡、香附、赤芍疏肝活血。
- 外治: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成膿後切開引流,配合提膿祛腐藥如九一丹。
古籍考據
《外科啟玄》強調肝疔與肝經氣血失調相關,其治法注重「內外兼顧」,既清解熱毒,亦調和肝氣。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進一步指出,肝疔若延誤治療,恐毒邪內陷,引發「疔毒走黃」(敗血症),故早期辨經論治尤為關鍵。
與他經疔瘡鑑別
- 心疔:色赤,發於心經(如少衝穴),伴煩躁譫語。
- 脾疔:色黃,生於足太陰脾經(如公孫穴),多見腹脹嘔逆。
- 肝疔:色青,病位及症狀皆與肝經密切相關,為其辨證要點。
肝疔之治,需緊扣肝經氣血與熱毒壅滯之病機,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方能標本兼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