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疸

肝疸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屬「九疸」範疇,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其病機核心在於肝氣鬱滯,濕熱內蘊,氣血失調,導致膽汁外溢肌膚,發為黃疸。清代《辨證奇聞》進一步闡述,認為此證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鬱而化熱,或濕邪內停,與熱相搏,纏結肝膽所致。

臨床表現
肝疸之黃疸特徵為全身發黃,尤以兩目白睛(鞏膜)黃染顯著,此因「肝開竅於目」,肝經濕熱上熏使然。伴見氣機上逆,如胸脅脹滿、噯氣頻作;陽氣鬱遏不達四末,故手足厥冷;濕熱迫津外泄,則見腰以上汗出淋漓,而腰以下無汗,此為肝膽濕熱鬱蒸,氣機升降失常之象。舌質多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沉弦。

病機分析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抑鬱,或外邪內擾,致肝氣鬱結,久則化火,灼津成濕,濕熱互結,阻滯膽道,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發為黃疸。肝氣橫逆犯胃,則見氣逆;濕熱鬱遏陽氣,陽氣不布,故手足冷;濕熱上蒸,迫津外泄,故上身多汗。

治法與方藥
治宜疏肝解鬱、清利濕熱為主,佐以調和氣血。傳統方劑選用利肝分水散(《辨證奇聞》),其組方思路重在疏肝鬱、滲濕熱,常用藥物如柴胡、白芍疏肝柔肝,茵陳、梔子、茯苓清熱利濕,澤瀉、豬苓導濕下行,佐以陳皮、香附理氣和中。若熱重於濕,可加黃芩、龍膽草;濕濁偏盛,則合用平胃散化濕和中。

與其他黃疸的鑒別
肝疸與「穀疸」「酒疸」等同屬黃疸,然病位側重不同:穀疸因脾胃濕熱,酒疸因酒毒傷肝,而肝疸特屬肝氣鬱結為本,濕熱為標。其手足冷、上身汗出之症,與陽黃之熱象熾盛、陰黃之寒濕困脾皆有區別,臨證需詳辨。

古籍補充
《金匱要略》雖未直言肝疸,但「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治則,與肝疸分消濕熱之法相通;《醫宗金鑒》亦指出:「鬱疸由肝,色蒼而暗」,強調肝鬱致疸的色澤特徵,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