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膽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膽鬱,病證名。《類證治裁》卷三:「肝膽鬱,血燥結核,加味逍遙散。若嘈雜吞酸,逍遙合左金湯。」肝膽鬱證,是指由於肝膽疏泄失常,氣機鬱滯所致的病證。臨床表現以胸脅脹滿、脅肋疼痛、口苦、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乾結、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弦等為主要特徵。

肝膽鬱證的病因病機,主要與肝膽疏泄失常有關。肝主疏泄,主藏血,膽主決斷,主藏魂。肝膽功能正常,則疏泄通暢,氣機調和,則可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若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因素,導致肝膽疏泄失常,氣機鬱滯,則可出現肝膽鬱證。

肝膽鬱證的臨床表現,主要與肝膽疏泄失常有關。肝膽疏泄失常,可導致肝膽氣機鬱滯,氣血不通,則可出現胸脅脹滿、脅肋疼痛、口苦、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乾結、小便黃赤等症狀。肝膽疏泄失常,可導致肝膽氣血鬱滯,化熱生火,則可出現舌苔黃膩、脈弦等症狀。

肝膽鬱證的治療,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為主。可選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左金丸等中成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法治療。

肝膽鬱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2、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3、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4、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