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膽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膽鬱
肝膽鬱為中醫病證名,屬「五臟鬱證」之一,指肝膽氣機鬱滯,疏泄失常所引發的病理狀態。《類證治裁》卷三記載:「肝膽鬱,血燥結核,加味逍遙散。若嘈雜吞酸,逍遙合左金湯。」此證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或外邪侵擾,導致肝膽經氣運行受阻,進一步影響氣血津液的輸布,形成鬱結。
病因病機
肝主疏泄,膽主決斷,二者共司氣機調暢。若長期憂思惱怒,或壓力積聚,易使肝氣鬱結,膽腑失和。肝鬱日久,可化火生熱,耗傷陰血,形成「血燥」;若氣滯影響津液代謝,則凝結為痰,與氣血互結,可見「結核」(如瘰癧、甲狀腺結節等)。此外,肝氣橫逆犯胃,可致胃失和降,出現吞酸嘈雜等症。
臨床表現
肝膽鬱的症狀多與氣機不暢相關,常見:
- 情緒方面:抑鬱煩躁、易怒、脅肋脹悶。
- 軀體症狀:胸脅脹痛、咽喉異物感(梅核氣)、乳房結塊、月經不調。
- 消化異常:脘腹脹滿、噯氣、吞酸嘈雜(肝胃不和)。
- 鬱久化熱:口苦咽乾、目赤、頭痛。
- 痰氣互結:皮下結核、甲狀腺腫大。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疏肝解鬱、調和膽腑為原則,根據兼證加減:
- 基礎方劑:
- 加味逍遙散(丹梔逍遙散):適用於肝鬱化熱兼血虛,見煩躁、潮熱、月經不調。
- 逍遙散合左金丸:針對肝鬱犯胃之吞酸嘈雜,黃連清胃火,吳茱萸疏肝降逆。
- 隨證加減:
- 痰結明顯者,加浙貝母、夏枯草化痰散結。
- 血瘀者,加丹參、鬱金活血通絡。
- 陰虛血燥者,配伍生地、麥冬滋陰潤燥。
與其他鬱證的區別
肝膽鬱與「肝氣鬱結」密切相關,但後者範圍更廣,而肝膽鬱特指肝膽經氣鬱滯,常波及膽腑功能。若鬱久及脾,可形成「肝鬱脾虛」;若化火擾心,則見「肝鬱化火」證候,需辨證論治。
此證反映了中醫「肝膽相表裡」的理論特色,強調情志與生理的相互影響,治療上注重調暢氣機與平衡臟腑功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