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膽俱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膽俱實
病證名,指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同時受實邪壅滯,導致氣機不暢,進而橫逆犯及脾胃,影響消化功能的一種病理狀態。此證多因情志失調、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致使肝膽疏泄失常,氣滯化火,或濕熱內蘊,形成實性病變。
經典論述
《千金要方·卷十一》記載:「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若胃脹嘔逆,食不消,名曰肝膽俱實也。」此處「關上脈」即寸口脈的關部,主肝膽之候。若脈象沉取、浮取皆強而有力,提示肝膽二經氣血壅盛,邪實內阻。
病因病機
- 情志因素:長期鬱怒或焦慮,導致肝氣鬱結,久則化火,膽火隨之上炎,形成肝膽火旺之實證。
-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酗酒,釀生濕熱,蘊結肝膽,阻滯經絡。
- 外邪侵襲:濕熱或風熱之邪內犯肝膽,與內在氣血搏結,化生實邪。
臨床表現
- 消化系統:脘腹脹滿、噯氣嘔逆、食欲不振,甚則噁心嘔吐,因肝膽氣滯,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 經絡症狀:脅肋脹痛或灼痛,口苦咽乾,頭暈目赤,因膽火上炎或肝經鬱熱循經上擾。
- 全身表現: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實。
證候辨析
肝膽俱實與單純「肝氣鬱結」或「膽熱證」有別,其特點為肝膽同病,且邪氣盛實。若兼見黃疸、小便黃赤,則屬濕熱蘊結肝膽(如黃疸型肝炎);若以脅痛、嘔吐為主,則偏於氣滯犯胃。
相關典籍延伸
《靈樞·經脈》提及足厥陰肝經「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而足少陽膽經「是主骨所生病者」,提示肝膽實邪可能影響筋骨活動。另《丹溪心法》強調「肝膽之氣鬱而不伸,則為脹滿」,進一步闡明氣機壅滯為本證核心。
治法原則
以「疏肝利膽、清泄實邪」為主,常用方劑如 龍膽瀉肝湯(清肝膽濕熱)、 柴胡疏肝散(理氣解鬱)等,需依兼證加減。針灸可取 期門、 陽陵泉 等穴,以通調肝膽氣機。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具體辨證須由專業醫師指導。)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