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蟲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蟲病

肝蟲病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屬「蟲病」範疇。肝蟲又稱「肉蟲」,其名首見於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卷七,書中描述:「肝蟲如爛杏」,意指肝蟲形質腐敗如潰爛之杏果,此為中醫對蟲體形態的象徵性記載。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蟲病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或臟腑虛弱,致蟲邪寄生體內所致。肝蟲病之病位雖以「肝」為名,然其病機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若肝氣鬱滯或濕熱蘊結,可影響脾胃運化,滋生蟲邪;而脾胃虛弱,水穀精微不得正常輸布,反化為濕濁,亦易成蟲病之溫床。

病因病機

  1. 飲食不潔:食用未經妥善處理之生冷肉類或腐敗食物,蟲卵或蟲體隨之入腹,寄生腸道或肝膽。
  2. 濕熱內蘊: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濕熱之邪,內生濕熱,蘊結肝膽,化生蟲積。
  3. 正氣虛弱:臟腑氣血不足,尤以脾胃虛損為主,正不勝邪,蟲邪乘虛而入,纏綿難癒。

臨床表現

古籍記載肝蟲「如爛杏」,推測其症狀可能包含:

  • 消化異常:脘腹脹滿、噯腐吞酸、食慾不振,或大便中夾雜異物。
  • 肝膽失調:脅肋隱痛、目黃、口苦,甚者可見肢體倦怠、面色萎黃。
  • 蟲積徵象:或見腹中蠕動感,舌苔厚膩,脈象弦滑或沉細。

治療原則

中醫治肝蟲病,首重「驅蟲殺蟲」,兼以調理肝脾、清利濕熱。常用方藥如:

  • 烏梅丸:寒熱並調,適用於蛔厥及蟲積腹痛。
  • 化蟲丸:專攻腸道諸蟲,含鶴蝨、檳榔等驅蟲藥。
  • 清熱利濕方:如茵陳蒿湯加減,針對濕熱蘊結之證。

古籍考據

除《普濟本事方》外,肝蟲病亦散見於其他醫籍。如《諸病源候論》提及「九蟲」之說,其中「肉蟲」與肝蟲描述相近,認為其寄生腸胃,耗傷氣血;《醫宗金鑑》則強調蟲病與脾胃虛損之關聯,主張驅蟲後需健脾益氣以固本。

肝蟲病之論述,反映中醫對蟲邪致病之細膩觀察,結合臟腑辨證與驅蟲療法,展現傳統醫學對寄生蟲類疾病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