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乘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乘脾:中醫病理名詞詳解
概念定義
肝乘脾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名詞,指肝氣過盛,木鬱乘土,橫逆侵犯脾胃之病理狀態。此概念源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清代醫家喻昌對此註解:「其證腹滿譫語,其脈寸口浮而緊;寸口即氣口,脾胃脈之所主也;浮而且緊,即弦脈也;肝木過盛,所以脾胃之土受制也。」
五行生剋基礎
肝乘脾理論建立在五行學說基礎上:
- 肝屬木,脾屬土,正常情況下木能疏土,促進脾胃運化
- 病理狀態下,木氣過亢則反克脾土,形成「木乘土」之變
- 此為五行相剋關係中「相乘」現象的具體表現
病因病機
肝乘脾之形成主要涉及以下機制:
- 情志因素:長期鬱怒導致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火亢盛
- 外邪侵襲:寒邪或熱邪直中肝經,引動肝氣上逆
- 臟腑虛弱:脾胃本虛,土虛則木易乘之
- 氣血失調:血虛不能養肝,肝失所養則氣橫逆
臨床表現
肝乘脾證候特點包括:
- 主症:脘腹脹滿疼痛、噯氣頻作、食慾不振
- 兼症:煩躁易怒、口苦咽乾、大便不調(或秘或溏)
- 舌脈:舌質偏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緊,左關脈尤為明顯
鑑別診斷
需與以下證型相區別:
- 肝胃不和:病位偏上,以胃脘脹痛、噯氣吞酸為主
- 脾虛肝鬱:以脾虛症狀為主,肝鬱為次,脈多弦細
- 肝鬱脾虛:情志抑鬱明顯,兼見氣短乏力等虛象
經典論述
歷代醫家對肝乘脾有諸多闡發:
- 《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醫宗金鑒》:「肝木乘脾,必見腹滿、泄瀉、不思食」
- 《臨證指南醫案》:「肝為剛臟,犯胃乘脾,皆其常也」
相關概念
- 肝木乘脾土:強調五行中木與土的乘侮關係
- 肝氣犯脾:側重肝氣橫逆的病理過程
- 土虛木乘:說明脾胃虛弱是肝氣相乘的內在條件
此病理機制在中醫內科、婦科等多科疾病中均有重要意義,尤其常見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月經不調等病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