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乘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乘肺
定義與源流
「肝乘肺」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首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指肝氣過盛或肝火亢逆,侵犯肺臟,導致肝肺同病的病理狀態。張仲景原文描述:「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此處雖以傷寒為引,實則揭示肝邪橫逆犯肺的動態傳變關係。後世醫家多將此證歸類於「肝火犯肺」或「木火刑金」的範疇,強調五行中「木(肝)亢侮金(肺)」的相剋失常。
病機與證候特點
- 五行生剋失衡:肝屬木,主疏泄;肺屬金,主肅降。生理狀態下,肺金之肅降可制約肝木之升發,而肝木之條達亦助肺氣宣降。若情志鬱結、肝鬱化火,或外邪引動肝風,則肝氣橫逆上沖,反侮肺金,導致肺失清肅。
- 臨床表現:
- 呼吸系統:咳嗽氣逆、痰少黏稠或帶血絲、咽乾喉痛,甚則胸脅脹痛。
- 肝系症狀:急躁易怒、口苦目赤、頭暈目眩、舌紅苔黃。
- 全身反應:發熱惡寒(因肝火熾盛,外透肌表)、大渴引飲(火灼津傷)、腹滿(肝氣乘脾兼證)。
與相關證候的鑑別
- 肝火犯肺:為「肝乘肺」的具體表現形式,以肝鬱化火、上灼肺絡為核心,常見咯血、舌邊尖紅赤。
- 木火刑金:廣義包含肝火犯肺,亦涉及肝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乾咳無痰、顴紅盜汗。
治法與方藥舉隅
傳統治療以「清肝瀉火、潤肺降逆」為原則,方如:
- 黛蛤散合瀉白散:青黛清肝涼血,海蛤殼化痰散結,桑白皮、地骨皮瀉肺中伏火。
- 龍膽瀉肝湯加減:若肝火熾盛,可加枇杷葉、杏仁以降肺氣。
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提出「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肝病傳肺即為「相侮」病理的體現。此證亦見於現代醫學的「肝源性肺功能異常」或「情緒性咳嗽」,體現中醫「整體觀」下臟腑相關理論的臨床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