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常有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肝常有餘」詳解

「肝常有餘」為中醫兒科重要理論,源自明代醫家萬全所著《育嬰秘訣》。此說法基於小兒特殊的生理與病理特徵,結合五行學說與臟象理論,闡述肝臟功能在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一、理論淵源與生理基礎
萬全提出「陽氣自然有餘」的觀點,認為小兒如同草木初萌,生機蓬勃。《內經》云:「春生夏長」,小兒屬「少陽之體」,其生長發育旺盛,氣血運行活躍。肝主升發,在五行屬木,與春氣相通,故小兒生理上呈現「肝氣偏旺」之態,此即「肝常有餘」的本質——非病理之亢盛,而是生長發育過程中陽氣充盛的生理表現。

二、病理特徵與臨床表現
小兒「肝有餘」的病理特點主要反映在風動之證:

  1. 肝風內動:因肝陽易亢,化火生風,常見高熱驚厥、目睛上竄(竄視)、四肢抽搐等「驚風」症狀,符合《小兒藥證直訣》所言「肝主風」的特性。
  2. 木亢乘土:肝氣過盛可克伐脾土,出現厭食、嘔吐、腹痛等消化系統症狀,此為「五臟之中肝有餘」的傳變表現。
  3. 情志失調:肝主疏泄,小兒易因情志不遂(如驚恐)導致肝氣鬱而化火,出現煩躁啼哭、夜寐不安等症。

三、治療原則與用藥特色
萬全提出「肝則有瀉無補」的治則,源於肝的生理特性:

  • 瀉實為主:針對肝火、肝風,常用清肝瀉火(如龍膽草、梔子)、熄風鎮驚(如鉤藤、羚羊角)等法,代表方劑如「瀉青丸」。
  • 柔潤為輔:因肝體陰用陽,雖言「無補」,實則通過滋養肝陰(如白芍、生地黃)以制陽亢,體現「標實本虛」的調治理念。
  • 重視調氣:結合疏肝解鬱(如柴胡、香附)以順其條達之性,避免一味攻伐。

四、理論延伸與學術影響
此理論與錢乙「小兒純陽之體」說相呼應,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出「小兒心肝常有餘,肺脾常不足」的臟腑辨證綱領。清代《幼幼集成》補充:「肝有餘者,非真強也,乃少陽生發之氣耳」,強調治療需顧護生機,不可過用苦寒克伐。

「肝常有餘」理論不僅指導驚風等急症處理,更深刻影響小兒保健思想,如提倡清淡飲食以防助肝火,或透過推拿清肝經以調和氣機,體現中醫「治未病」的整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