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瘥

肝瘥為中醫病名,屬「瘥病」之一類,與「心瘥」「食瘥」等並列,首見於《證治準繩·雜病》。其名雖以「肝」為標,然實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蓋因中醫理論中「肝主疏泄」,若肝氣鬱滯,橫逆犯胃,可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發為瘥病。

病因病機

肝瘥之成,多因情志不遂,肝失條達,氣機鬱結,繼而乘犯脾胃。《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氣膹鬱,皆屬於肺」,然肝鬱化火,上灼肺金,或下劫胃陰,皆可誘發瘥症。臨床常見肝鬱氣滯,或肝火亢盛,灼傷胃絡,致胸膈痞滿、噯氣頻作,甚則吞酸嘈雜,與「食瘥」之因飲食積滯有所不同。

證候特點

肝瘥之證,多以胸脅脹痛、噯氣呃逆、口苦咽乾為主,舌質偏紅,苔薄黃,脈弦數。若肝鬱化火,可見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若肝氣犯胃,則伴胃脘脹痛、食少納呆。此與單純食滯之「食瘥」(症見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有別,亦異於「心瘥」之心下痞硬、悸動不寧。

治法方藥

治肝瘥當以疏肝解鬱為本,佐以和胃降逆。常用方如《景岳全書》之「柴胡疏肝散」加減,或《醫學統旨》「左金丸」清瀉肝火。若兼胃陰不足,可參合「一貫煎」養陰柔肝;若氣鬱日久成瘀,則佐以丹參、鬱金活血通絡。

古籍考據

《證治準繩》雖未詳述肝瘥,然其論「食瘥」時提及「瘥病多端,各有所因」,後世醫家遂據肝胃相關之理,衍伸此證。明代《醫林繩墨》進一步闡發:「肝氣上逆,瘥塞中焦」,點明肝瘥之機在於木鬱土壅,與現代中醫「肝胃不和」之論相合。

綜言之,肝瘥乃中醫瘥病之特殊類型,其辨證須緊扣肝胃氣機之逆亂,治療則需標本兼顧,調暢氣機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