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肝瘥,是指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引起肝氣鬱結,痰濕內生,阻遏經絡,出現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的病證。又稱為食瘥,見於《證治準繩.雜病》。

肝瘥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濕內生,阻遏經絡,出現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
  2.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痰濕內生,阻遏經絡,出現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
  3. 素體虛弱:素體虛弱,脾胃功能不足,運化失常,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濕內生,阻遏經絡,出現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脹,大便溏薄等症狀。

肝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胸脅脹滿:患者常感到胸脅部脹滿,如有物阻,不能平臥,需側臥或坐起。
  2. 食慾不振:患者常感到食慾不振,吃一點就飽,吃不下飯,甚至出現嘔吐。
  3. 嘔吐:患者常出現嘔吐,嘔吐物多為清水或淡黃色液體。
  4. 腹脹:患者常感到腹部脹滿,如鼓脹,按之不痛。
  5. 大便溏薄:患者常出現大便溏薄,不成形,甚至水樣便。

肝瘥的診斷可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

肝瘥的治療主要以健脾利濕、疏肝解鬱為主。常用方藥有:

  1. 保和丸: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生薑、大棗組成,具有健脾益氣、和胃化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嘔吐、腹脹等症。
  2. 柴胡疏肝散:由柴胡、白芍、枳實、香附、甘草、大棗組成,具有疏肝解鬱、理氣和胃的功效,適用於肝氣鬱結、胸脅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脹等症。
  3. 三黃瀉心湯:由黃連、黃芩、黃柏、大黃、芒硝組成,具有清熱瀉火、通利三焦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上炎、胸脅脹滿、嘔吐、腹脹等症。

肝瘥的預防

  1. 飲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吃蔬菜水果。
  2. 保持情緒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