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病(中醫範疇)
肝病為中醫臟象理論中肝臟功能失調所致之病證總稱,其病因病機複雜,涉及氣血陰陽失衡、經絡阻滯及情志內傷等多重因素。肝主疏泄、藏血,性喜條達而惡抑鬱,故病理表現多與氣機鬱滯、火炎風動、血瘀濕阻等相關。
病因病機
- 情志所傷
七情過極,尤以怒為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傷肝。」長期鬱怒或憂思,致肝氣鬱結,久則化火,或氣滯血瘀,絡脈不通。 -
外邪侵襲
- 濕熱蘊結:濕熱之邪內侵肝經,或飲食不節(如嗜酒厚味),濕熱內生,燻蒸肝膽,可見黃疸、脅痛。
- 寒邪凝滯:寒客肝脈,氣血凝澀,發為少腹冷痛、疝氣。
-
虛損內生
- 肝陰不足:久病耗傷陰血,或腎水虧虛,水不涵木,致肝陽上亢、虛風內動。
- 肝血虛弱:生化不足或失血過多,筋目失養,見眩暈、視物模糊、肢麻。
臨床表現
肝病證候可分虛實寒熱,經典典籍所述如下:
虛證
- 肝陰虛:目乾澀、潮熱盜汗、舌紅少津。
- 肝血虛:爪甲枯脆、月經量少、肢體麻木,如《太平聖惠方》言:「肝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
實證
- 肝氣鬱結:脅肋脹痛、噯氣頻作、情緒抑鬱。
- 肝火上炎:頭痛目赤、口苦咽乾、急躁易怒,甚則吐血衄血。
- 肝風內動:眩暈欲仆、抽搐震顫,或中風偏癱。
寒熱夾雜
- 肝經濕熱:陰囊濕疹、帶下黃臭、小便短赤。
- 寒滯肝脈:少腹牽引睾丸墜痛,得溫則減。
治療原則
中醫治肝強調「調暢氣機,平衡陰陽」,依證型選方:
- 疏肝解鬱:柴胡疏肝散、逍遙散,適用於氣機鬱滯。
- 清瀉肝火:龍膽瀉肝湯、當歸龍薈丸,治肝火上炎。
- 滋陰柔肝:一貫煎、杞菊地黃丸,養肝陰以制陽亢。
- 平肝熄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針對肝風內動。
- 活血通絡:血府逐瘀湯,化解肝絡瘀阻。
經絡與肝病關聯
肝經循行「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病變多反映於所過部位。如《靈樞·經脈》載:「肝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腫。」
中醫肝病學說涵蓋廣泛,除臟腑本證外,亦與膽、脾胃、腎等相互影響,臨床須辨證論治,不可執一而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