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肝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肝痹

肝痹為五臟痹證之一,屬中醫內科病症範疇,其病因病機與肝臟功能失調及外邪內侵密切相關。根據《素問.痹論》所述:「筋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肝。」意指肝痹多由筋痹日久不癒,復感風寒濕等外邪,邪氣內傳於肝,導致肝氣鬱滯、經絡閉阻而成。

主要症狀
肝痹的臨床表現多樣,與肝主疏泄、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失常相關,常見症狀包括:

  1. 頭痛:因肝氣鬱結,清陽不升,或肝火上擾頭目所致。
  2. 夜寐多驚夢:肝藏魂,肝血不足或肝熱擾神,則魂不安舍,易發驚夢。
  3. 渴飲、多尿:肝鬱化火,灼傷津液,或肝氣乘脾,影響水液代謝。
  4. 腹脹:肝失疏泄,氣機壅滯,橫逆犯胃,導致脘腹脹滿。
  5. 腰痛、脅痛:肝經循行過脅肋,痹阻則氣血不暢,發為疼痛。
  6. 足冷:肝陽不足,或寒邪凝滯肝經,陽氣不達四末。

病因病機

  1. 外邪內傳:風寒濕三氣雜至,先客於筋脈(筋痹),久而不解,內侵於肝。
  2.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肝氣鬱結,氣滯血瘀,經絡不通。
  3. 肝血虧虛:筋脈失養,易感外邪,或虛風內動,加重痹阻。

證型辨析
肝痹可因體質與病邪性質不同,表現為以下證型:

  • 肝氣鬱痹:以脅脹痛、情緒抑鬱為主,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 肝血瘀痹:疼痛固定如刺,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 肝熱痹阻:口苦咽乾、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 寒滯肝脈:少腹冷痛、足膝厥冷,舌淡苔白滑,脈沉緊。

治療原則
中醫治肝痹以疏肝通絡、調和氣血為大法,根據證型配伍:

  • 氣鬱者,宜疏肝解鬱,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 血瘀者,宜活血化瘀,方選血府逐瘀湯
  • 肝熱者,宜清肝瀉火,可用龍膽瀉肝湯
  • 寒凝者,宜溫經散寒,方用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

古籍論述
除《素問》外,《醫宗金鑒》提及:「肝痹之證,脅痛吐食,多因驚恐得之。」《張氏醫通》則強調:「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均指出肝痹與情志、津液代謝的關聯性。

肝痹的辨證需結合整體臟腑關係,尤其注意肝與脾胃、腎的相互影響,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