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冰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冰台考釋:中醫典籍中的艾草別名溯源

冰台名義考

冰台乃艾草之古稱,典出《爾雅·釋草》,其命名淵源可追溯至古代取火技術。李時珍於《本草綱目》引陸佃《埤雅》所述:「《博物誌》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此記載揭示古人以冰製凸透鏡聚焦日光,置艾絨於焦點處引燃取火之術。艾因承冰鏡之下而得「冰台」之名,體現古人對自然物理現象的觀察與應用智慧。

艾草在中醫藥學中的定位

艾草(Artemisia argyi)為菊科蒿屬植物,在中醫藥體系中歸類為溫經止血藥,其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歷代醫籍對艾的記載頗豐,《神農本草經》列艾為中品,謂其「主灸百病,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名醫別錄》進一步闡述其「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瘡,婦人漏血」等功效。

艾草的藥用部位與採製

中醫用艾主要取葉入藥,傳統以農曆五月採收為佳,此時謂之「五月艾」,認為藥效最為醇厚。採後曬乾搗絨即為「艾絨」,乃灸法主要材料。明代《本草乘雅半偈》載:「取陳久者良,生搗汁服止傷血,殺蛔蟲,治帶下。」強調艾葉陳久者性溫和,灸療效果更佳。

冰台(艾草)的臨床應用

1. 灸療應用

艾灸為中醫特色療法,利用艾絨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經絡穴位。《孟子·離婁》早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強調陳艾的重要性。艾灸分直接灸、間接灸(如隔薑灸、隔鹽灸)等多種形式,具有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效。

2. 內服應用

艾葉煎湯內服可治虛寒性出血,《本草備要》載其能「溫中逐冷,除濕殺蟲」。常用於婦科月經過多、崩漏等症,常與阿膠、當歸等配伍,如膠艾湯。

3. 外用療法

艾葉煎湯外洗可治皮膚瘙癢、濕疹,《肘後方》有用艾葉治癰疽的記載。民間亦有以艾葉煙熏驅蚊避穢的習俗,體現其殺蟲消毒之功。

艾草的化學成分與現代研究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艾葉含揮發油(主要為桉油精、樟腦、龍腦等)、黃酮類、鞣質等成分。其揮發油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等作用;艾葉油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這與古代用艾煙消毒防疫的經驗相吻合。艾灸的熱輻射譜研究表明,其燃燒時產生的近紅外線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能深入組織產生治療效果。

文化中的艾草意象

除醫藥用途外,艾草在傳統文化中具特殊地位。端午節門懸艾葉以「辟邪」的習俗流傳至今,《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此俗反映古人對艾草防病作用的認識,亦使「冰台」這一古稱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