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溫除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溫除熱
定義
甘溫除熱為中醫治療學名詞,指運用性味甘溫的藥物,治療因氣虛或陽虛所導致的虛熱證候。此治法源自《內經》「勞者溫之」、「損者益之」之原則,後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於《脾胃論》中系統闡述,強調以補益中氣、溫養脾胃為核心,解除因氣虛陽浮引發的發熱症狀。
機理與適應證
此治法主要針對「氣虛發熱」或「陽虛發熱」,其病機在於:
- 中氣不足:脾胃為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弱,中焦氣機下陷,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陰火內生而發熱。
- 勞倦內傷:過度勞累或久病耗氣,導致氣血虧虛,陽氣外浮而見虛熱。
- 血虛陽浮:如產後或失血後,陰血驟虛,陽氣無所依附,外越而發熱。
臨床表現多見:
- 低熱或自覺發熱,但體溫未必明顯升高
- 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動則汗出
- 面色淡白或潮紅(虛陽上浮)
- 舌淡胖、脈虛大或細弱
常用方劑與藥物
-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 組成: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 主治:中氣下陷所致之發熱,伴食少腹脹、倦怠便溏。
- 方義:黃芪、人參補益中氣;升麻、柴胡升舉清陽;當歸養血和營,共奏甘溫除熱之效。
-
當歸補血湯(《內外傷辨惑論》)
- 組成:黃芪、當歸(比例5:1)
- 主治:血虛陽浮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
- 方義:重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佐當歸養血,使氣旺血生,虛熱自退。
-
小建中湯(《傷寒論》)
- 組成:飴糖、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 主治:陰陽兩虛之虛勞發熱,伴腹中拘急、心悸。
- 方義:飴糖甘溫補中,桂枝、芍藥調和營衛,溫中補虛以除熱。
與其他治法之區別
- 與滋陰降火之別:甘溫除熱針對氣虛或陽虛發熱,禁用苦寒清熱;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則適用於陰虛火旺。
- 與和解少陽之別:少陽證之往來寒熱(如小柴胡湯證)屬邪在半表半里,非氣虛所致,治法迥異。
理論延伸
李東垣提出「陰火」概念,認為此熱非實火,乃因脾胃虛弱,元氣不足,陰火上乘所致。甘溫之品能補益中焦,使氣血生化有源,陰火得斂,體現「治病求本」之旨。後世醫家更擴展應用於慢性疲勞、術後虛熱、腫瘤放化療後氣虛發熱等範疇。
總結
甘溫除熱法體現中醫「以補為瀉」的獨特思路,通過調補正氣間接清熱,彰顯「扶正即所以祛邪」的辨證智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