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溫除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甘溫除熱,中醫治療學名詞,指一種治法。用甘溫藥物治療氣虛發熱的方法。如中氣不足而致發熱,少氣神疲,虛汗,脈虛大,用補中益氣湯。如產後或勞倦內傷發熱,症見肌熱面赤,舌淡,用當歸補血湯。

甘溫除熱的理論基礎是:氣虛發熱,多因中氣不足,不能統攝營衛,衛外不固,津液外泄,而致發熱。甘溫藥物能補中益氣,溫養脾胃,使中氣得以充實,從而統攝營衛,固表止汗,而達到除熱的目的。

甘溫除熱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可用於治療各種氣虛發熱證,如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所致的發熱、盜汗、自汗、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營衛不固所致的發熱、盜汗、自汗、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勞倦內傷、氣血兩虛所致的發熱、盜汗、自汗、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

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劑有補中益氣湯、當歸補血湯、黃芪建中湯等。

補中益氣湯出自《傷寒論》,由黃芪、人參、白朮、甘草、當歸、升麻、柴胡組成。本方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固表止汗的功效。主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發熱、盜汗、自汗、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等症。

當歸補血湯出自《金匱要略》,由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黃、黃芪、甘草組成。本方具有補血和營、調經止痛的功效。主治血虛發熱、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等症。

黃芪建中湯出自《傷寒論》,由黃芪、甘草、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組成。本方具有補中益氣、溫經通絡的功效。主治中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的發熱、盜汗、自汗、少氣懶言、倦怠乏力等症。

甘溫除熱是中醫治療氣虛發熱的常用治法,臨床應用廣泛,療效確切。但在使用時應注意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