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守津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守津還
定義與源流
「甘守津還」為中醫治療學名詞,首見於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屬溫病治法範疇。其核心在於針對溫熱病過程中「胃燥津傷」之證,透過甘潤養陰與守護中氣並施,促使津液自生、胃氣復常,為「先養後化」策略之具體體現。
病機與辨證要點
此治法適用於溫邪由衛分傳入氣分,兼夾穢濁之邪未化,熱邪灼傷胃津,導致氣津兩傷。其典型舌象為「苔白厚而乾燥」:白厚苔提示濁邪滯留氣分,乾燥無津則為陰傷之徵。此際若過早化濁,恐更耗津液;若純用滋膩,又易礙脾運。故葉氏提出「甘守」與「津還」並行,標本兼顧。
藥物配伍與方義
- 甘潤生津:選用麥冬(滋胃陰、清虛熱)、玄參(養陰清熱、解毒散結)、鮮蘆根(清熱生津、透邪外出)、荸薺汁(甘寒潤燥、化痰利咽)等,直接補充受損之津液,潤澤胃燥。
- 甘守中氣:佐以甘草(炙用為佳),取其甘平之性,一則緩急補中,守護脾胃之氣,防滋膩藥傷脾;二則與甘寒藥相配,強化「甘能生津」之效,助津液自內而生。
- 後續化濁:待津復胃甦,再酌加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祛除殘留穢濁,恢復氣機升降。
理論延伸
此治法體現葉氏「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溫病調理思想,與《內經》「酸甘化陰」之理相通。後世吳鞠通於《溫病條辨》發展此理念,創製「益胃湯」(沙參、麥冬、冰糖、生地、玉竹),進一步完善胃陰虧虛之證治。
臨床應用範圍
除溫病氣分階段外,凡雜病中見「胃津虧損兼中氣不足」者,如消渴、胃脘痛(陰虛型)、久病後虛熱口乾等,亦可化裁運用。然須嚴格辨證,若濕濁壅盛或脾陽不振者,則非所宜。
與相似治法之區別
- 與「甘寒生津」之異:後者側重純用甘寒藥(如梨汁、蔗漿)救陰,無「守中」之義;「甘守津還」則強調甘草與養陰藥協同,兼護脾胃功能。
- 與「益氣生津」之別:益氣生津法(如生脈散)以氣虛為主證,用人參補氣推動津生;「甘守津還」則以津傷為先,甘草僅為輔助,非主力補氣。
此治法彰顯中醫「扶正以祛邪」「調動自癒力」之特色,至今於溫病及內傷雜病治療中仍有重要價值。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