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疽
病名
甘疽,出自《靈樞·癰疽》,屬中醫外科癰疽範疇。其發病部位多見於胸部「膺」處(即中府穴下方),因情志憂思、氣機鬱結,或外感邪毒,致使氣血壅滯,化熱成毒而發。
病因病機
- 情志內傷:憂思過度,氣機不暢,肝鬱化火,火毒蘊結於胸膺。
- 外邪侵襲:風熱或寒邪客於經絡,與內鬱之火相搏,凝滯成疽。
- 氣血失和:營衛失調,經脈阻滯,血肉腐敗而為膿。
臨床表現
- 初起期:患處如穀粒大小,色青,漸腫大如栝樓(瓜蔞),轉為紫紅,質地堅硬,疼痛劇烈。
- 全身症狀:憎寒壯熱(惡寒與高熱交替),類似外感寒熱之象。
- 成膿期:若膿液黃稠,為順證;若膿成遲緩、質稀色淡,兼見脈浮數者,屬逆證,提示正虛毒盛。
辨證論治
-
初期(熱毒壅滯)
-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 方藥: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等),以透表解鬱,消散癰腫。
-
中期(氣血瘀阻)
- 治法:活血托毒,透膿外出。
- 方藥:黃芪散(黃芪、當歸、金銀花、白芷等),補氣活血,促膿成熟。
-
後期(正虛膿遲)
- 治法:補益氣血,托裡排膿。
- 方藥:十全大補湯(人參、白朮、茯苓、當歸、川芎等),適用於膿成不潰或潰後難斂者。
預後與轉歸
- 順證:膿出黃稠,熱退腫消,脈象漸平,提示毒隨膿泄。
- 逆證:膿稀色綠,寒熱不退,脈浮數無力,多因正氣虧虛,毒邪內陷,易成「內癰」或「流注」之變。
相關鑑別
- 乳癰:發於乳房,多與乳汁淤積相關。
- 井疽:生於心窩部,毒易內攻,病情險惡。
甘疽之治,重在早期清解,中期托毒,後期補虛,兼顧情志調暢,以疏肝解鬱為輔。古籍強調「急治之」,乃因胸膺近心肺,遲則恐毒邪內陷,不可輕忽。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