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寒滋潤」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寒滋潤
定義與概念
甘寒滋潤為中醫治療學名詞,屬滋陰法之一,指運用性味甘寒、具滋養潤燥功效的藥物,治療因津液耗傷或陰虛內熱所致之病證。其核心在於通過甘寒養陰、清熱生津,恢復體內陰液平衡,適用於虛火內灼、津虧燥熱之證。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甘能補虛」「寒能清熱」,甘寒藥物兼具補益與清降之性,尤其適合陰虛兼有虛熱者。《內經》提出「燥者濡之」,甘寒滋潤法正契合此治則,針對臟腑陰液不足、虛火亢盛之病機,以潤燥養陰為本,輔以清熱。
適應證候
- 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致咽乾口燥、乾咳少痰、咯血,常見於肺結核或慢性咽炎,方如百合固金湯(百合、生地、玄參等)。
- 胃陰不足:口乾舌燥、飢不欲食、胃脘灼熱,代表方劑益胃湯(沙參、麥冬、玉竹)。
- 心陰虧耗: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天王補心丹主之。
- 腸燥便秘:陰虛腸液枯涸,大便乾結,可選增液湯(玄參、麥冬、生地)。
常用藥物
- 甘寒養陰藥:麥冬(清心潤肺)、天冬(滋腎降火)、玉竹(養胃生津)、石斛(滋陰除熱)。
- 甘寒清潤藥:生地黃(涼血滋陰)、玄參(解毒散結)、知母(瀉火潤燥)。
- 輔佐藥物:百合(潤肺安神)、沙參(養陰清肺),多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配伍特點
甘寒滋潤方劑常結合「清補並行」原則,如配伍少量清熱藥(如地骨皮)以退虛火,或佐以酸甘化陰之品(如白芍、烏梅)助斂陰生津。然需避免與辛溫燥烈之藥同用,以防耗傷陰液。
臨床應用延伸
此法亦用於溫病後期,熱邪傷陰之低熱不退、舌紅少苔,如青蒿鱉甲湯;現代亦用於糖尿病、乾燥症候群等屬陰虛燥熱者,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
與其他滋陰法區別
- 甘寒滋潤:側重津虧燥熱,藥物偏甘寒清潤。
- 鹹寒滋陰:如龜板、鱉甲,多用於肝腎陰虛陽亢。
- 甘溫益氣生津:如生脈散,適用氣陰兩虛而無明顯熱象者。
甘寒滋潤法體現中醫「存陰」思想,透過藥物性味與臟腑特性相合,達到潤燥填陰、調和陰陽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