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寒生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寒生津
定義與概念
甘寒生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屬「滋陰生津」治法之一,指運用性味甘寒、具滋養津液功效的藥物,治療因熱邪熾盛或陰虛內熱導致津液耗傷之證。此治法側重於清熱與潤燥並行,適用於實熱或虛熱傷津,但以實熱證為主,常見於外感溫病或內傷雜病中胃陰、肺陰受損之證候。
中醫理論基礎
- 津液耗傷機理:
中醫認為,熱邪(實熱或虛熱)易灼傷陰津,尤其陽明經熱盛時,熱邪直接耗傷胃陰,症見口渴引飲、舌紅少津;若肺熱壅盛,則見乾咳無痰、咽乾鼻燥。甘寒藥物既能清解熱邪,又能滋養已傷之津液,符合「熱者寒之」「燥者潤之」的治療原則。 - 藥物性味與歸經:
甘寒藥物質地多潤,性涼而不峻,主入肺、胃經,兼及心、腎經。其「甘」能補益陰液,「寒」能清熱瀉火,如麥冬、沙參、玉竹等,既能生津潤燥,又可避免苦寒藥(如黃連)過度傷陰之弊。
臨床應用
-
主治病證:
- 胃陰不足:熱病後期或長期胃熱,症見口乾咽燥、飢不欲食、舌光紅少苔,方如《溫病條辨》益胃湯(麥冬、沙參、生地、玉竹)。
- 肺燥津傷:乾咳少痰、痰中帶血、咽喉乾痛,代表方如沙參麥冬湯。
- 暑熱傷津:夏季高熱汗多,心煩口渴,可用鮮蘆根、天花粉等甘寒清暑之品。
-
代表方劑解析:
-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以麥冬為君藥,甘寒滋胃陰、清虛熱;配伍人參、粳米益氣生津,半夏降逆和胃,體現「甘寒佐以甘溫」的配伍思路,適用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證。
- 麥門冬湯(《金匱要略》):
與相關治法區別
- 與「鹹寒滋陰」之異:
甘寒生津多用於上中二焦(肺胃)津傷,藥物偏重潤燥;鹹寒藥(如龜板、牡蠣)則多用於下焦肝腎陰虛,兼能軟堅散結。 - 與「苦寒瀉火」之異:
苦寒藥(如黃芩、黃連)長於清熱燥濕,但易化燥傷陰;甘寒藥清熱力較緩,卻能護陰,更適合津虧兼熱之證。
常用藥物舉隅
- 麥冬:養肺胃之陰,清心除煩。
- 天花粉:生津止渴,清肺胃實熱。
- 鮮蘆根:清熱生津,專治暑熱傷津。
- 玉竹:滋陰不礙邪,適用於陰虛外感。
此治法體現中醫「存陰液」的核心思想,尤其在溫病學派中發展成熟,強調熱病過程中顧護津液的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