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冰輪」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冰輪

冰輪為中醫眼科專有名詞,首見於清代康維恂所著之《眼科菁華錄》。其文記載:「青睛內之一圈黑瑩,名水輪。一名瞳神,又名冰輪,屬腎水。」此處所述之「青睛」即指眼球角膜與虹膜部分,而「黑瑩」則為瞳孔及其周邊組織。冰輪與瞳神、水輪同屬一體,為眼球內部結構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理論中,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皆與腎臟密切相關。

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臟象學說認為,腎主藏精,開竅於耳及二陰,其華在髮,而瞳神(冰輪)亦為腎之外候。《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其中腎精上承,滋養瞳神,使目能視萬物。若腎精充足,則冰輪清澈明亮,視物清晰;反之,若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則可致冰輪失養,出現視物昏矇、乾澀、畏光等症。

生理與病理聯繫
冰輪屬水輪,五行歸腎,其生理特性與腎之陰陽平衡息息相關。腎陰為人體陰液之本,能濡養瞳神;腎陽則為生命活動之動力,可溫煦目竅。若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可致冰輪失潤,症見眼乾澀、視力減退,甚則出現瞳神散大;若腎陽虛衰,目失溫養,則可能表現為視物模糊、畏寒喜暖等。此外,肝腎同源,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亦可間接影響冰輪之功能。

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治療冰輪相關疾病時,多從補腎入手。如腎陰虧虛者,常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滋補腎陰;腎陽不足者,則可選用右歸丸加減以溫補腎陽。若兼肝血不足,可配合四物湯養血明目;若虛火上擾,則需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此外,針灸療法亦可選用腎俞、太溪等穴位以調補腎氣。

古籍記載與延伸
除《眼科菁華錄》外,明代傅仁宇《審視瑤函》亦提及瞳神(冰輪)與腎之關係,強調「瞳神乃先天之元陽所生,後天之精氣所注」。此類論述進一步鞏固了冰輪在中醫眼科理論中之地位,並為後世診療提供重要依據。

冰輪作為中醫眼科獨特之解剖名稱,其理論體系融合臟象學說與五行理論,臨床辨證時需綜合考量腎之陰陽盛衰,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