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疳

病證名,屬小兒疳證之一,首見於《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其病機多因小兒脾胃虛弱,過食甘肥厚味,導致積滯化熱,耗傷津液,久則傳變為疳。此證以脾虛為本,兼見濕熱、積滯等標實之象,病勢緩急有別,臨床表現複雜。

病因病機

  1. 飲食不節:過食甜膩、生冷或肥甘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職,積滯生熱。
  2. 脾胃虛弱:小兒「脾常不足」,若後天調養失宜,脾虛不運,津液化生不足,氣血虧虛,久則成疳。
  3. 病後失調:吐瀉、蟲證等耗傷氣血,脾胃受損,轉為疳積。

臨床表現

甘疳證候多端,涉及多臟,常見以下症狀:

  • 脾胃虛損:唇口淡白,身色黃黑,腹滿脹大(肚大青筋),喜食異物(如泥土、生米)。
  • 濕熱內蘊:洞泄青白黃沫,下利膿血,疥癬頭瘡,耳鼻生瘡。
  • 氣血兩虛:發稀作穗,頭大項細,形瘦尪羸,腳手重嚲(肢體無力)。
  • 肝腎陰虧:眼澀多困或生白膜,筋痿骨重(發育遲緩)。

證型傳變

  • 慢疳:病勢緩慢,以脾虛為主,症見消瘦、食少、泄瀉。
  • 急疳:病勢急迫,濕熱壅盛,症見高熱、口瘡、下痢膿血。

治法方藥

治療以「健脾消疳」為大法,依兼證加減:

  1. 健脾益氣:選用參苓白朮散、七味白朮散,補脾和中。
  2. 消積導滯:若積滯明顯,用肥兒丸、保和丸,化積清熱。
  3. 清熱除疳:濕熱重者,可用胡黃連丸、蘆薈肥兒丸,瀉火除蒸。
  4. 調補肝腎:若見筋骨痿弱,以六味地黃丸加減,滋陰填精。

古籍論述

《幼幼集成》提到:「疳之為病,皆虛所致,即熱者亦虛中之熱。」強調甘疳本虛標實之特點,治療需標本兼顧,不可過用攻伐。

此證反映中醫「疳證」的複雜性,臨床須細辨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