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甘草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草法為古代中醫消除胎毒之要術,首載於葛洪《肘後備急方》,屬初生兒調護之重要法門。其法取道地甘草,質堅皮細者為佳,以鋒刃薄切如錢,入清泉煎煮,俟湯色澄黃,氣味甘醇,濾滓取汁,候溫而施。

此法之妙,首重甘草本經要義。《神農本草經》謂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其性甘平,歸十二經,尤擅解毒緩急。胎毒者,乃母體積熱遺於胞胎,或妊娠期間穢濁之氣內蘊所致。嬰兒初離母腹,臟腑嬌嫩,甘草汁溫潤平和,能清解蘊熱而不傷正氣,誠如《本草備要》所言「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最合「稚陰稚陽」之體。

其操作講究時機與技法。須於嬰兒初啼未乳時,取細軟紗帛裹指,蘸藥汁輕拭口腔;或以淨角匙分次滴喂,令其自然嚥下。此舉不僅解胎毒,更能濡潤口舌,助脾胃之氣萌動。明代《幼科發揮》有云:「甘草安和臟腑,調理氣血」,正合初生調攝之理。

歷代醫家對此法頗有發揮。宋代《小兒藥證直訣》載其兼能預防「鵝口」、「重舌」等胎熱諸疾;清代《醫宗金鑑》更明言「四季皆宜,虛實通用」,蓋因甘草具「土德之全」,能調和五臟,協理陰陽。現代中醫研究亦證實,甘草所含甘草甜素確具解毒抗炎之效,與古法奧義暗合。

此法蘊含「治未病」之深意,非僅除胎毒,實寓調理先天、夯實後天之功。觀其選藥之精、用法之慎、時機之準,足見古人護育嬰元之至誠,亦彰顯中醫外治法的獨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