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甘伯宗>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伯宗

甘伯宗為唐代醫家,生平事蹟雖未詳載於史冊,然其著作《名醫傳》七卷,堪稱中醫史上首部系統性整理歷代醫家生平之專著。該書收錄自上古至唐代共一百二十位名醫,內容涵蓋其醫術成就、臨床經驗及醫學思想,不僅具備文獻價值,更反映中醫傳承之脈絡。

《名醫傳》之特色與影響

  1. 開創性體例
    甘伯宗以人物傳記形式彙編醫家史料,突破早期醫書以方藥、理論為主之框架,為後世醫史研究提供重要範式。書中結合醫家生平與學術貢獻,如記載扁鵲之「望聞問切」、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成書背景等,凸顯中醫「醫人合一」之傳統。
  2. 文獻保存功能
    原書雖已散佚,然宋代周守忠《歷代名醫蒙求》多處引錄其內容,使部分珍貴史料得以流傳。例如,書中可能載有華佗創製「麻沸散」之細節,或陶弘景整理《神農本草經》之過程,成為考據漢唐醫學發展之關鍵線索。
  3. 中醫傳承之體現
    甘伯宗強調「醫道源流」,書中脈絡暗合中醫「師承」與「學派」之發展。如唐代孫思邈「大醫精誠」思想,或與前代醫家德行記載一脈相承,反映醫德教育於中醫文化中之核心地位。

中醫學術視角下的解讀

甘伯宗之著作,不僅為歷史紀錄,更蘊含中醫理論精髓:

  • 天人相應:書中醫家多遵循「因時、因地、因人」辨治原則,如記載名醫依四時變化調整藥方,契合《黃帝內經》「順應自然」之理念。
  • 方藥運用:部分傳記提及醫家獨特用藥經驗,如以「甘溫除大熱」或「蟲類藥通絡」,可視為唐代以前臨床經驗之總結。
  • 針灸與外治:若書中載有針灸名家如皇甫謐之事蹟,則反映唐代以前針灸理論與實踐之結合。

歷史地位與評價

甘伯宗《名醫傳》雖非臨床醫術專書,然其整合散佚醫家史料,猶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之擴充,後世《醫林列傳》等著作亦受其啟發。此書亦佐證唐代醫學「重傳承、崇先賢」之特質,對研究中醫文化史與醫家學術思想演變具不可替代之價值。

(註:本文基於現存間接文獻與中醫史通論推演,若未來出土新史料或可進一步補完甘伯宗之學術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