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甘伯齊>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甘伯齊

甘伯齊為南北朝時期醫家,其生平籍貫未見詳載,然其醫學著作見錄於史冊,足見其於中醫外科領域之貢獻。據《隋書·經籍志》所載,甘氏著有《療癰疽金創方》十五卷,專論癰疽、金創等外科疾患之治法,反映當時中醫對外傷及感染性疾病之臨床經驗與理論體系。

醫學背景與著作特色

南北朝時期,中醫外科學已具雛形,尤重癰疽、瘡瘍等病症之辨治。甘伯齊之《療癰疽金創方》當屬此類專著,內容或涵蓋以下範疇:

  1. 癰疽辨證:依中醫理論,癰疽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治法強調「消、托、補」三法,並區分陰證、陽證。甘氏或詳述其辨證要點與方藥配伍,如重用清熱解毒之黃連、黃芩,或溫通散結之附子、肉桂。
  2. 金創療傷:針對刀箭所傷,中醫主張止血、斂瘡、防風邪內侵,甘氏可能收錄外敷藥方(如止血散)與內服湯劑(如活血化瘀之桃仁承氣湯變方)。
  3. 外治技術:南北朝時已運用灸法、烙法、藥線引流等外治法,該書或載其操作要領,反映當時外科手術之雛形。

學術影響與歷史定位

甘氏著作雖已散佚,然其內容可窺見中醫外科早期發展脈絡,與同時代《劉涓子鬼遺方》互為補充,奠定隋唐以後癰疽論治基礎。後世如《千金要方》《外科精要》等典籍,皆繼承並發展此類理論,足見其承先啟後之地位。

甘伯齊其人雖史料有限,然透過《隋書》記載,可推知其為南北朝外科醫學之重要代表,其學術經驗亦融入中醫外科學之長河,影響深遠。